近日,看到书友书之岁华的文章——《从别后,忆相逢》后,被文中洋溢的有温度的、散发着温馨氛围的师生情谊感动了!
读完之后,我还清晰的记得,书之岁华之前的另一篇文章——《忆恩师》。写的是回忆自己求学路上的美好时光, 以及恩师对自己的诸多影响!
两篇文章,不同的身份。同样述说的是师生之谊,不同的是前文写《忆恩师》,是以学生的身份,表达自身对恩师多年的教导之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老师感恩的心;后文《从别后,忆相逢》,讲述的是以教师的身份,对学生的热爱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而感到的光荣和幸福!
两篇文章,我看到了作者感恩的心,看到了优秀人格品质的传承,看到了文学在一代又一代师生间的延续!
比如作者回忆恩师陈老师讲解名著时,说恩师“人物典故与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古今中外的逸闻趣事如数家珍;引经据典的同时又能诗意表达,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心,丰富了聆听者的灵魂。”
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我对文学的挚爱及文学修养的陶冶都得益于陈老师,恰若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陈老师在传授我知识的同时,更传达了一种对生活余裕从容、对生命诗意追求的人生态度,并通过言传身教使我终生受益。”
品读至此,我在想,这应该是作者在跟随导师进入文学艺术的殿堂之后,不辱师命,聪慧地采摘文学瑰宝,在收获满满、感叹文学魅力之际,用文学滋养过的思想,细细品味人生中的诸多感悟,并以此,作为感念师恩的诗意表达吧!
网图感念师恩,不忘传承,毕业后的作者,在面对自己的学生时,又是怎样做的呢,自己的学生又是怎么回应的呢?
作者在后文《从别后,忆相逢》有这样一段传神的描述——课前导入的小故事是你们最爱听的。我把崔护《题都城南庄》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说与你们听。你们用渴慕的炯炯的眼睛盯着我,陶醉的表情让我明白你们已经完全沉浸在这个故事凄美的氛围里。当我讲完时,教室还鸦雀无声,你们依旧痴迷在如诗如画的人物情景中无法自拔……这次课程之后,你们对诗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喜爱,开始在语文的早晚读课有感情地朗诵诗词、在课后和我一起讨论诗词的鉴赏、在背诗的同时缠着我普及诗词背后的故事、在自己写诗后向我请教如何修改。
这种积极向上的求学劲头、这种对文学知识的渴望,这种融洽的师生情谊,和作者当初求学的场景,是何其相似的呀。文学的传承、文化知识的传承,在这里,得到了诗意般的延续!
对比两篇文章,作者所表达的传承,似乎不局限于学识,还有人性的修为。比如毕业离别之际,作者在前文《忆恩师》中对导师充满深情的回忆道:“他的文学情操也如安静的艺术透进我的血液,渗入我的骨髓。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渊博深厚的学识和儒雅淡然的气质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令人仰慕崇拜。”
网图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启蒙老师,不论是在理论知识还是在人格修养方面,都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沁入影响,这种影响,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起到导向性的作用,对后期的行为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欣喜的看到,作者在后文《从别后,忆相逢》中,出现了一段特别有温度的文字——学生在送给自己的班级留言本上写道:“我们像师生,又像朋友,那双合着的手,手心里的温度,足以让我有坚定的信心度过未来的日子。遇见你真好,你是我最美丽的意外,是我最爱的人。”
这可是都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亲口说的话,肺腑之言呐!
这就是求学中的师恩,这就是教学中的传承!
因为感恩,所以有了传承,因为传承,所以更加感恩!
网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