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我们每个人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写,刚写的时候老师还没有太严格的要求,我们还是很有兴趣的。后面慢慢的变成了为应付考试不得已而为之,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倦的情绪。其实我们也知道,即使为了应试,写好作文对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其实是大有裨益的。求学时期的考试作文,将来入职的求职信,工作报告,年底总结等等,一篇好的文章肯定会给我们的考试成绩乃至职业生涯加分不少。那么既然逃不掉的事,又对自己有好处的写作,我们为何不想办法把它做好呢。有人可能会说,我们小时候没有专业的写作培训。怎么可能彻底的爱上写作呢?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其他地方再次找回写作的乐趣呢。
最近朋友的妻子生二胎了,他早早的预定好了月嫂,当我问他为何不让自己的妈妈来照顾时,他说现在的孩子比较娇气,还是让更富经验的月嫂来照顾更加放心。因为她们照顾过很多婴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处理起会更加得心应手。简单的说就是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更放心。
其实写作文这方面也有专业的人士,在此行业潜心浸润多年的老师。台湾的朱天衣就是这样一位专业的老师,她从事教授小朋友写作已经20个年头,从长年累月的教学中总结出自己对写作的独到见解。她的著作《朱天衣的作文课》从2007年首次出版以来已经畅销十年而热度不减。这本书看似在教小孩子写作文,其实仔细阅读下来,对于我们成年人也适用,书中不仅告诉我们如何回归写作兴趣,以及如何保护好自己好不容易燃起来的写作小火苗,甚至重新爱上写作都有不错的引导方法。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下这本薄薄的作文魔法书吧。
祛除附加的“心魔”
正如书中提到的:写作文其实完全是人的一种本能,只要识字,只要愿意动笔,任何人都可以像呼吸,说话一般的写出自己的想法,完全都是信手拈来的事儿。只是到了后面我们给写作附加了太多的含义,比如,想着等文章写好了我学习会一下子提升多少,或者说我会升职加薪什么的,又或者我写出来的东西万一别人看了很觉得很一般,打击我的信心怎么办 等等。还没开始的愿望就开始给愿望附上太多的含义注定很难进行的,因为有愿望自己就不堪重负,这些东西你一旦想多了还没开始动笔就已经再次失去了拾笔的动力了。因此,当我们准备重拾写作的乐趣前第一件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祛除“心魔”:把写作当做写日记或者写情书一样的,完全是为了讨好自己或者心上人欢心的文字。这样根本不需要任何外力驱使,我们就会饶有兴趣的不断写下去。
当然光靠这个我们也撑不了多久的,因为大部分人的生活毕竟不会每天都精彩灿烂,仿佛电视剧一般。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朱天衣老师又给哪些建议呢。
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
现在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各种新颖的电子产品也更加智能,不时地推送各种信息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很难静心下来好好的阅读一本书,下了班就拿着手机刷刷刷,把时间浪费掉了。自己还抱怨没有时间看书,如果每天记录自己刷手机的时间,恐怕都会把自己吓到。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尝试把手机静音反扣在离自己一定距离的地方,然后取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阅读,刚开始时间不用太长,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慢慢地增加阅读的时间,一段时间就形成阅读的习惯,这也是斯蒂芬·盖斯在其著作《微习惯》时提到的方法。再回过头来你会发现并没有因为阅读不看手机而错过什么天大的事情,而你的内心因为阅读而更加充实。
阅读的方法
广泛的阅读,不要仅限于某一类的读物,因为它们容易把你的思维禁锢在某一领域,时间一长,你只积累这一方面的知识,素材越来越窄,写起来越来越吃力,只有不挑剔的拜读各个领域的读物才容易拓宽自己的视野,也让自己的写作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充实。
培养写作的兴趣
兴趣也是需要培养的,没有人一出生就对所有的事情有天然的兴趣,也是后天主动或者被动影响产生兴趣的。所以我们可以主动的、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写作兴趣。刚开始写的时候不用管什么格式,破题,叙述,结语。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完全当做一种记录,一种抒发,一种分享。写的多了自然而然的也就会自己把一些不顺畅的地方纠正过来,也就变得慢慢就如呼吸一样自然而然了。
写作灵感
写作过程中有时确实会有灵光乍现的时候,思绪仿若脱缰野马奔腾,让人兴奋不已。但是灵感并不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其实是跟我们平时的积累息息相关,只要平时有足够的积累,当我们的思维碰触到某个范围时,相关资讯便能迅速蹦跳出来为你所用。而且灵感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只要你进入了写作的状态,灵感便会不期而遇,一下子活跃起来。所以我们平时感觉没什么灵感的时候可以慢慢先把想到的东西写下来,写着写着灵感也便跑到你的字间欢悦起来。
《朱天衣的作文课》这本书作者一共以12个命题来生动形象的教授如何开始并写出好的作文来。每个命题里面所举的例子都好活泼有趣,虽然是给小孩子说的,但是我自己看着看着也想要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起来。此书很薄的一本并附有可爱的插画,花大概半个小时左右就能看完。书虽然不厚,内容却一点都不少,慢慢看下来,仿佛自己又回到了课堂,但是作文课不再乏味,反而变得让人期盼起来,如果你有小朋友,建议亲子共读效果会更好。小朋友,家长共同受益,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