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5日,写作营的第9个天,思维导图营的第2天。
今天导图的作业是看完古典老师的一篇题为《真正理解的2/8原则》文章后做思维导图。
文章篇幅不小,目测应该是近3000字。换做是平常看这种文章,我可能打开连接后一扫而过,只看加粗、彩色的字体......
因为,我知道自己静不下心来慢慢看文章,而且看到后半部分可能就把前半部分忘得差不多了。
但是,今天是带着学习任务来看文章的,我一共看了两遍全文,第一遍刻意边看边默记二级小标题;第二遍拿笔开始边看边画导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7219438/501dcdeb83a00e39.jpg)
对于这篇文章投入的时间肯定比过去看文章花费的时间要多,但是带着记忆、思考的方式确实能加深对文章的印象和理解。
给我感受颇深的是今天阅读文章过程中的体验,从未有过的专注和成就感。
个人感觉这个过程是大脑下意识的带着知识重建的方式去读文章,这也许叫搭建思维框架?
于是自己查了查“思维框架”,还确实有这个代名词,个人感觉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思考方法。目前我还不太完全明白思维框架的含义和使用,它更多地是指一个人的认知体系。
现今发布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太多、太繁杂了,人们的精力被碎片化打乱,时间被时刻更新的讯息而拆散。一会儿,自己关注的公众号推送几篇文章;过一会儿,常关注的群里又发布一个感兴趣的讯息......让我们原本可以放下手机专心致志的做手头事情,结果一会儿就忍不住拿起手机,一会儿又不得不回复微信留言。所以,我们难免处于一个不断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哪还能长时间静下心来好好的、深度的去思考问题。
时间被碎片化了,但我们依然可以进行碎片化的学习啊!是,这种文章也看过好几篇,比如说用碎片化的时间背几个单词,读一篇好文等等。可是,读完后、背完后呢?知识从吸收到消化还是需要一个连贯过程的。
一篇文章看完就完了,过两天也就不记得具体讲了什么,回头某天再一看到这篇文章,也只是会感觉似曾读过。其实看书也是一样,有的书籍看得太快,就容易直停留在字面浅层,而无法深入作者的内心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感情。
这几天借助思维导图的帮助,阅读时会更加认真,速度会略微有些打折,但不会太慢,只是更追求阅读的质量,从“读到脑子里”向“读到心里去”过渡,难以读通的字句会再重复阅读并做记录。时不时也要关注哪些知识可以搭桥;哪些知识可以无限发散......
对,就是这样,慢慢学,慢慢练。
挺好的,我很喜欢最近的自己,幸亏有假期,可以允许自己放慢速度来补习这些年少时没好好珍惜的功课。
人的一辈子不就是边走边感悟嘛!如若懂得所有的道理、知识,那走起来还有什么意思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7219438/67cc9c27182192b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