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7月是蜱虫活动的高峰期,人们在户外游玩、劳作时被蜱虫叮咬的机会显著增加,蜱传疾病也随之进入高发期。
小蜱虫,大威胁,科学预防蜱虫,你需要知道的有这些!
什么是蜱虫?
蜱虫,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皮肤较薄且不易被搔动的部位,离开宿主动物后可附着于草上。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如黄豆大小。
全世界已知蜱类约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常见的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其中长角血蜱为我省的优势蜱种。
二、蜱虫是如何寻找宿主的?
蜱虫通过探测动物的呼吸、气味、体温、湿度和振动来找到宿主。为了方便找到宿主,蜱虫爬上植物并伸展双腿,通常在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待宿主,当宿主经过时,会迅速接触宿主,然后在宿主身上移动,直到找到合适的吸血的位置。
三、蜱虫叮咬后有哪些危害?
蜱虫是媒介生物,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使人患病,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
目前,我省主要的蜱传疾病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通过及时对症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仅少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精神状态改变、出血等,最终可因肝、肾、心脏等多器官功能损伤而死亡。
我省哪些地方有蜱虫分布?
蜱虫的分布与气候、地势、土壤、植被和宿主等有关。我省的蜱虫多分布于山区、丘陵等草木繁茂的地区,因此进行露营、采茶、耕种等户外活动时被蜱虫叮咬的可能性较大。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1.减少高危场所暴露。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蜱类主要栖息地长时间坐卧、晾晒衣物。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长袖浅色光滑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不要穿凉鞋。
2.户外活动前做好防护。蜱虫活跃季节,进行露营、采茶、农耕等户外活动前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靴子和露营装备,并通过多次喷洒以维持保护效果,或可购买使用氯菊酯处理过的衣服和装备。裸露的皮肤涂抹避蚊胺、异丙啶等驱避剂。
3.户外活动后及时检查是否有蜱虫附着或叮咬。蜱虫可附着在衣服和宠物体表,进入室内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重点检查手臂下方、耳朵内侧和周围、毛发之内或周边、肚脐内侧、膝盖后侧、腰部、腿根部等部位,发现蜱虫应及时清除。
人被蜱虫叮咬后,应该如何处理?
蜱虫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其附着在皮肤上,应尽快清除。
用干净的细尖头镊子将蜱虫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以稳定、均匀的力向上拉动,不要扭曲、猛拉、用火等刺激蜱虫,这可能会导致蜱虫的口器部分脱落并留在皮肤中。如方便,也可先用酒精喷涂在蜱体,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重要的是要尽快去除蜱虫!清除蜱虫后,用碘酒、酒精或肥皂和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
如在清除蜱虫后的2周内出现发烧、乏力、肌肉酸痛等,请尽快就医,并主动告诉医生可能的蜱虫暴露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