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日语自学70天副作用报告

日语自学70天副作用报告

作者: iPencil小智子 | 来源:发表于2019-01-26 11:00 被阅读142次

写于2017年4月


自从和一小撮人一起建了日语自学群,不舍昼夜,终于还有两周,我就能学完《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下册了。学习一种语言渐入佳境,可能就是一转身发现和它的字型啊、音调啊、语序啊之间,已然建立了一种亲密感,言说时似乎会自动找到它该有的语气,或神情。

到底是不是 “该有的”,也说不清楚——比如,真的没有在模仿谁,可我一念日语句子,在各个断句处都会点一下头。作为一个初学者,坑坑巴巴把主语念完了点一下头,补语完了点一下头,宾语完了点一下头,谓语完了点一下头,小句完了点一下头,全句终结点一下头……好累。还自我怀疑:刚才我是在模仿日剧里的谁吗?

自我安慰说:语感就是这样,不仅仅用舌头体验,也可以用到颈椎。貌似意大利语的语感连舌头都可以不用,直接用手,练习好了上飞下翻的手势,就可以跟意大利人交流了。

和自己学英语的经历比较的话,才知道当年绝对是被动学习,因为我直到高中才对英语产生类似的亲密感。那时候在寄宿学校必须去教室早读,还得提高嗓门才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大声读着,突然假装自己是个英语广播员,或者在参加英语演讲,总之有 “演” 的成份,不自觉地创造情境代入感。这种演绎感,让我对英语突然有了好感和实用感。

后来我相信,真正有意识地学习语言,创造使用场景绝对是必须中的必须。只怪我的中学时代,还不可能有 “跟着美剧学英语” 这样的产品出来,要不然也应该模仿梅姨念台词才算培养绝佳语感啊。

在对日语的认识超越了 “嗦嘎” 和 “绰哆麻袋” 之后,我开始对它可以混血到如此地步感到很神奇——日语不但和中文骨肉相连,劣拙音译了过来就直接用的英语单词也多得吓人,还时不时冒出来法语和德语词汇……关于语言巴别塔的传说,恐怕是人类关于上帝的被害妄想吧。事实上,人类从未被单一的语言囚禁过呀。

即使上帝曾有过这样的阴谋,但如今日本人对西语的疯狂汲取行径也会令他喷饭吧。直接用片假名拼写西语词汇,这样就把外语活生生音译成了日语!比生鱼片还生。年纪大的日本人,看西餐厅的餐牌或者欧美电影排行榜,满眼字都认得,也都不认得。就像英文老师当年看我们的英语笔记一样:好啊油,饭,三克油,俺的油……这到底是中文、还是英文?

其实是一种实用主义吧?就像食物一样。美味仅仅是手段,进化会让它更完美;反正我们通过不同口味真正要获取的,并不是食物本身,是营养和能量。不知道现在一味往自家浇灌西文词汇的日语,什么时候才会开始营养不良。还好,这并非我的课题。

日本人也未像法国人那样愤怒地抗议过 “母语的非纯净化” ,年轻人反而觉得片假名拼写的外来词更洋气。甚至同样是 “甜点” 的两个外来词,日语教材里学到的デザート (dessert),据说更令人想到有点老土的甜点,而说スイーツ(sweets),想到的才是更时髦的美食。作为日语初学者,我还真是乐于揣摩这种鄙视链啊,微妙。

在很多很多似是而非、无可无不可的词语中,挑选最准确而精美的那一个,我们一生都在做这种事情啊。只是难以察觉罢了。

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常常不止一个名字。多元文化杂糅生长的都市里,多语言使用者尤其能够体会这种词汇富余的状态。很多语言励志书上都写着: “你的语言的边界,就是你的世界的边界。”

多掌握一种语言,真的就多解锁一道边界?但解锁之后呢?词汇富余吗?

对现代日语似乎毫不珍重的日本人,在文化深处,也敬畏语言的力量—— “言灵”。上古时期,语言即 “咒语”,尤其是名字,能呼唤出妖魔真正名字的人,便能收伏控制它。银角大王不就中了招吗, “我叫你一声,你敢答应么”,栽了。也是微妙,日语中 “言(こと)” 和 “事(こと)” 居然同音,言灵,摄取的是事物之魂。

所以,虽然我们解锁了很多外在的边界,但我们能说得出面前事物真正的名字吗?能的话,用一种语言就够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语自学70天副作用报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wdb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