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源自心理咨询讲师王林齐课程资料整理,仅为个人学习使用)
一、在感情中你是一名讨好者吗?
即使工作了一天,仍会为不能陪闺蜜逛街而内疚吗?
男朋友说什么类型的女生好看,马上去模仿。
和同事相处,很少发脾气,不想和伴侣发生矛盾。
你非常擅长忍耐和道歉吗?
你总是能敏锐的察觉别人的需求,几乎难以拒绝任何要求,即使要求很过分,都想无条件满足对方。
注释:1.’“讨好者”并不是不优秀(如蒋方舟),也无关对方是什么人;
2.讨好者和他人建立的通常是不真实的关系:我讨好对方,以我伪装后的样子和对方相处。
二、讨好者是怎样炼成的?
1.讨好者的内在逻辑
注释:有讨好行为是因为有讨好认知。讨好认知源自于早期负面经验,负面经验导致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导致了不良生活模式,不良生活模式产生负面经验。
2.早期负面经验(从源头寻找原因)。
一个基本观点:儿童期未被满足的核心情感需要,是影响认知形成的重要因素。
人类的五种核心情感需要:(12岁之前)
●对他人的安全依赖,安全感(0-1岁 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还是危机四伏的)
●自主性、能力和认同感(1-2岁 我是否有能力靠自己生存下去,达成目标的,还是我靠自己可以吗?)
●表达正当需要和情感的自由(3-6岁 我能否自由、自主的表达高兴还是不高兴,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否重要。如节日时是否会主动向对方表达想要礼物的需求,是直接要,还是被动的等待或者是直接放弃期待。这一点取决于当你在童年时表达自我需要是经常被接纳还是被批评。)
●自发性游戏(我创造出的事物会被世界认可,世界允许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还是我就在舒适圈就行了,不敢承担风险)
●现实限制和自我控制(我是个有底线的人,我会尊重自己和他人,考虑道德需要,还是我是个小霸王)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早期经验阻碍了我们表达正当需要和情感的自由呢?
原生家庭(学校):有条件的接纳。
●为了获得父母(老师)的爱、关注和认可,儿童必须压抑自己的需要(要看到孩子的真实需要。)
注释:每个孩子的天赋、兴趣不一样,但是成人对孩子总是有统一标准
●父母的情感和需要比儿童的情感和需要更重要
注释:不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和真实需要,认为孩子啥也不懂。如不要让小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班,因为孩子的大脑还没有达到学习的条件,但是家长自认为是需要的。
于是外部的有条件化转化为孩子内在认知。相信满足他人的需求与期待,我才会被爱。对儿童来说,成人是权威的存在,很容易跟从权威者。不良认知一旦形成,便会按照不良认知的指引生活,陷入不良生活模式。核心认知是很难改变的,认知有已知性,因为熟悉所以舒服,因为舒服所以认为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不可避免的想找和父母很像的朋友或伴侣。如自己的父亲是个有控制欲的人,孩子和这样的父亲相处了十几年后,习惯了特定的相处模式,所以即使会觉得不舒服,在成年后还是容易会被和父亲性情类似的人吸引。
3.讨好者也有不同的类型。
●屈从型:有自己的感受与期待,但对别人来说没那么重要
表现:1.压抑需要(认为自己的需要没有别人重要)
2. 压抑情绪
3. 过度顺从(在关系中自我位置低)
4. 压抑的愤怒以适应不良的症状表现出来(被动的攻击性行为,如总是做不好被要求的事情、默默掉眼泪;突然发脾气;躯体化症状;情感退缩;“冲动行事”;药物滥用、上瘾)
●自我牺牲:不应该给别人带来痛苦和麻烦,否则就是自私
表现:1.对他人的痛苦过分敏感
2.道德感,责任感过高且难以变通(为了道德感,对自我牺牲过多)
3. 感觉自己的需要没有被满足,会对被照顾者产生怨恨感。(如巨婴和父母状态的婚姻,巨婴是被照顾者,表现自理能力不足状态,而父母状态者承担过多责任,就容易对巨婴产生怨恨感)
●寻求认可:为了获得他人认可,牺牲自己,认为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称赞比自己的感受重要。
表现:1.过分强调社会地位、外表、金钱和成就(并非自我的真实需要)
2. 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获得称赞和他人的艳羡。
4.讨好者为何会有不同的类型呢?
●气质类型不同(普通心理学,液体说)
●应对风格不同
但是会由于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核心信念的应对方式不同,所以拥有同一图式的人可能会采取完全相反的应对行为。
—— 选自 Jeffrey E.Young
《Schema Therapy A practitioner`s Guide》
应对风格有三种(想象一个人在森林中遇到老虎后的三种反应)
●过度补偿(攻击)
核心认知:对抗所有与之前相同的想法与环境(我越顺从越听话,对他越好,他就会越爱我)。
屈从自己的认知:通过思考、感觉、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与自己的认知作斗争。
按照不良认知的指引生活:站在对立面,尽力使成年的自己做法与童年不同。
不良生活模式:从结果上讲,这一类人如果他们在童年时是服从的,那么他们成年时就会反抗每一个人。如果他们在童年时被虐待,那么成年后就会虐待他人。
●回避(逃跑)
核心认知:坚定地相信我如果不在节日送对方礼物,对方就会讨厌我
屈从自己的认知:试图以意识不到自己真实想法的方式生活,就像这个认知不存在一样。
按照不良认知的指引生活:压抑自己的想法和意向,当这样的想法或意向出现时,便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或者把他们赶出去。
不良生活模式:从结果上讲,这一类人通常会回避可能引发认知的情景。比如回避亲密关系中的冲突或者工作挑战,比如回避表露感情,只提表面问题,会谈迟到等等。
●屈从(吓呆了)
核心认知:坚定地相信我如果不在节日送对方礼物,对方就会讨厌我
屈从自己的认知:选择讨好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痛苦情感
按照不良认知的指引生活:不断以屈从的方式做事情,导致成年后还会不断经历与童年相似的事情
不良生活模式:从结果上讲,这一类人通常会选择那些更像“讨厌的父母”的伴侣。然后像对待“讨厌的父母”那样对待他们的伴侣。他们总是以被动顺从的模式与伴侣相处,进一步促进认知的持久化。
在童年环境中,核心情感需要没有被满足象征着威胁(老虎)的出现,这就导致了早期适应不良认知。
如孩子在公众场合嚎啕大哭,父亲严厉的呵斥孩子,孩子继续嚎啕大哭(过度补偿),父亲更生气,进行强制打压,孩子不哭了(屈从)。孩子下次想哭时不再找爸爸,而是找妈妈(回避)。家长面对孩子在公众场合的嚎啕大哭反应,一哭就买玩具(屈从),骂孩子(过度补偿),家长最好不要一哭就买,也不要阻止孩子表达哭的需要,而是抱走,慢慢安抚。
这些应对风格在童年时通常是适用的,这就导致这种应对风格持久化。但是往往这种方式在成年是不适用的,因为成年后接触的人类型是多样的,一贯的应对风格并不足以应对所有类型的人,这就导致了痛苦情绪的产生。但是痛苦情绪的产生并不能使我们改变自己的应对风格,因为我们没有其它应对风格的经验。
三、讨好者如何改变?
1.与不良认知作斗争
2.情绪的表达。
第一步:承认自己的感受
第二步:表达自己的感受
3.行为的改变
第一步:预热
通过想象和角色扮演,反驳当前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使得讨好者在感情上有力量的打破认知的持久化循环,打破行为模式。
空椅子技术
团体治疗
心理剧
行为记录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