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很主观的看来,这本书是一本演讲集,可是他本人在书中却强调这是一本自传。但我想这不过是一种自谦,因为不管是内容还是结构,它确确实实都是一本演讲集。既然是一篇篇演讲稿,那在阅读的时候就该有一种定位,就当做自己是在听演讲,只不过是通过读的形式而已。
若当做小说来读,会少了小说的那种揶揄和温情。如果不考虑现实状况,仅从文字上来看,小说家大多都是以上帝视角来目视一切,可是白岩松老师不一样,他穿梭在人群中,看看这里,问问那个,奔波于人们确切的诉求,因而显得更加的亲切。
作为一个新闻人,他有着独到的敏锐和见解,他聚焦于中国现状,生活中的点点细节。作为普通人,我们可能也意识到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是我们有时利己的观念太强了,只是看到了涉及我们利益的一面,如同只看到了硬币的一面,可另一面我们却忽视了。这些讲稿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路径,展现了一种大局观,看到了本来存在但被我们忽视的另些存在。
他说:“所有新闻人,要用一种平民的心态去做传播。你不能再去仰视谁,也不能再去俯视谁,必须平视所有的人。”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该做到这样。作为人,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大的弹性。自傲与自卑都是自己的心理体验,但也支配着行动。当遇到我们处于社会划分的或者说我们自己心理上划分的次一等级时,我们会变得底气不足,因为从心理上就以默认了自己处于劣势状态。但是当自己的位置处于优势时,则会控制不住的趾高气昂,喜欢指手画脚。
在当下我们普遍迷恋金钱至上,当然,说钱不重要,谁信呢!连自己都不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都应该认可。然而金钱也会衍生出别的问题,但是不管是哪一种问题,我们依然要坚守住道德底线,要珍惜亲情友情,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这是金钱所给不了的。
书中也提到了一个词“容错能力”,这个词让我想了好多好多。生活中很多人的成功感觉很轻易,自己的失败每次都很彻底。做一件事情之前也思考过,要不问结果,专心的做好当下。可是当自己付出努力后,还是一个不好的结果,所树立的情感应对机智轰然崩塌,我知道不能抱怨外在因素,应该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是自己不够努力、当时不该那样,可是也不禁反问,到底怎样努力才算够,当时自己也不想那样啊。到底要怎样想,才能说服自己容许这些错误和失败存在,然后重新开始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看到“容错能力”这个词,使我恍然大悟。在开始之前就该想到两个方面,要么成要么败,除了主观因素,当然还会有很多外在因素,凡事都有两面性。容许别人出错,可以选择原谅,那么理所应当的也应该允许自己出错或失败,不用和别人比较,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不一样,每个人想要的生活也不一样。
我们终要学会承受一切,学着体验,努力总结经验。读书也是如此,读完一本书,并不会吸收多少新思想,也不会解决多少困惑,但是却能够在碰撞中把问号留在心里,然后在以后得日子里自己给出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