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曾子的这段至理名言流传甚广,我对这样的大智慧也是顶礼膜拜,深信不疑。然而我们很多人却忽视了其前面的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概意思是: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很显然这句话也是曾子自身求学之道,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成年人的求学之道,那就是忘我的静下来,沉进去。然而,当我们面对一群未成年的孩子,或者接近成年却胸中无丘壑的学生,可不可以效仿之?于是乎我们断章取义,全盘以静为标准,不论年龄和学段,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动就是错。好动的孩子总是被打击,课间“圈养”文化悄然滋生。父母们更为过分,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动一下批评一下;孩子背书的时候,动一下唠叨个不停。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亲子关系被破坏且不说,就这个过程,不难发现其目标不是为了学习,而是在玩木头人游戏“不许动”。父母成了监工,判断孩子是否在学习的唯一标准就是有没有在“动”,而孩子呢,天生就跟猴一样好动,大脑还没有发育好的他们怎么能控得住四肢呢,四肢不动又怎么能协调呢?说教打骂气个半死,收效甚微,那又怪谁呢?违背事物发展规律,这气岂不是自找的?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抖抖腿怎么了,不照样在思考问题吗?孩子背书时转圈圈又怎么了,不依旧把书背来了吗?我想,只要孩子的学习思维在线,有任务有目标地前进着,不管是动还是静,异曲同工罢了。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