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生白中药九论,是《郭生白方药论》中的一部分,是他的追随者根据他历次的讲座整理的,总体感觉有点零乱,但具体内容很好,因此根据自己的理解,我把它整理如下,要真正系统学习郭生白的思想,还得看他自己撰写的著作《本能论》。
大医在民间。郭生白是反学院派的,甚至反对任何派别,他最推崇的是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从中他悟出了“本能系统”论,并一生推广。
我理解,本能系统论其实很简单,人体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它自备抗病调节的本能,医生治病就是顺势而为,帮助推动这个系统进行排异和调节,从而实现恢复正常功能的目的。药物要通过这个本能系统发生作用,而不是直接清除病邪。因此,有些医生更倾向于认为,中医诊断开方,严格地说是调理,而不是治病。
郭生白认为,万物都是药,但是只有在医生手里才是药,古代的中医既懂得诊断,也懂得药物,现在的大学将中医学和中药学分开,这种危害及其严重。
离开疾病谈论中药,是没有意义的。离开病说药,说的是药的共性。
中医的精髓在方子,首先要知道什么病用什么方子,进一步再去研究方子里的药都是起什么作用,最后再研究这些要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方子,是如何治病的。
如果首先一个个地去研究具体的药,肯定看不出好方子,治不了病。就像给你一大椎零部件,有有用的,有没用的,让你用它们组装成一辆自行车,一般人肯定无从下手,茫然没有头绪。首先要拿到一辆自行车,把它拆解了,然后再将它重新组装起来。
现在的医生都不懂方子,对症开药,因此医院里大方子泛滥,一个动辄二三十味药,甚至有七八十味的,这些都是庸医。对症用药时幼稚园的水平。
真正的大医,他们开出来的都是小方子。
张仲景《伤寒论》有113个方子,只有70多味药,没有大方子,我们应该学他立方的规矩,而不是学具体的病例。
郭生白反对一切条条框框,条条框框永远治不了病,只会限制医生的在诊断中的判断分析能力。
先说药性。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共性,所有的药物都可以纳入这个范畴,但仅仅懂得共性,根本开不出方子,同样药性的中药有几十种,你选择哪一种呢?
必须懂得中药的个性,中药的个性是无法相互替代的,只有了解了中药的个性,才知道如何看病用药。
因此,郭生白告诫大家没有必要把药物分成温凉寒热,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实践中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共性不能治病,个性才能治病。人的体质有寒热,疾病有寒热,但药没有寒热。而且人生病的时候,各种症状杂和在一起,往往分不清是热是寒。有很多问题,用温凉寒热解释不了。
比如泻心汤里,黄芩、黄连大寒,干姜、附子大热,寒热并进,你说治的是热病还是寒病?再比如吐酸水、胃热,寒药能治,热药也能治。
寒与热、阴与阳、补与泻等等,都是相对的概念,单看一个是不存在的,一定是两个一起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