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901102
【原文】“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白话】夫子循着次第,如此善于诱导我学习,他用经籍广博我之知,用礼仪约束我之行,使我想停下来都不可能。
【思考之四】“循循善诱”的“诱”,一定离不开兴趣。让学生有兴趣的关键是什么?
“循循然”,有次序的样子。“诱”就是诱导、诱进。何晏注:“循循,次序貌。诱,是引进义。善诱,就是善巧高明的教导、带领。”《论语正义》说“循,顺行也,顺行则有次序。”又说“博文约礼,即善诱之法。先博文,后约礼,所谓‘循循也’。”也就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一步一步地逐步深入地引导学习,即“道而弗牵”。
老师教学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生硬。不是“强而弗抑”,而是“强而抑”,这样学生有压力、没兴趣,学得很辛苦,老师教得也很辛苦。
可是要做到“循循善诱”谈何容易。老师自己不仅要先吃透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先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困难点等各个方面,然后再因材施教,一步一步耐心引导。这必须靠倾注很大的心力去读懂每个学生,并且还要靠丰富的经验积累才能做到。孔子教出来那么多根性各异的优秀弟子,这背后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
颜回说,孔子在教导自己时能循循善诱,就是自己的兴趣都被调动了起来,很想去学,非常愿意学,也就是达到了“愤”的程度,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就学进去了。
因此,让学生有兴趣的关键是“欲罢不能”,只有学生对老师有一定修信的功夫,有强大的信心,对老师是真诚地相信、信服,他才愿意跟着你的脚步走,愿意跟着你学,才能欲罢不能。否则,只能是“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思考之五】人人都知道要学以致用,可是从博学而变成口耳之学,是从哪个地方滑落的?怎么防范?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朱子说“博文约礼,教之序也。言夫子道虽高妙,而教人有序也。”钱穆先生说“此孔门教法最大纲领。”程子说“此颜子称圣人最切当处。圣人教人,惟此二事而已。”光远老师说,“学习儒学有其次序,有其阶梯。博文约礼,不可忽视。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互参。”
“博我以文”是指通过教我广博的典章义理,使我的格局也变得广博。人生所能达到的高度,取决于他的格局——格局就是他所认知的人生舞台的范围,只有受过圣贤教育的人,才有可能想成为圣贤,也才有可能成为圣贤。否则,只能在庸庸碌碌中度过一生。有了宽广的格局,树立了高远的目标,还需要脚踏实地地实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目标。那么怎么实践呢?就要靠“约我以礼”。就是说,你学了很多知识,还得有下手处,要有实践。闻了之后,应勤励力,如瀑流水在脑袋里现起,书写转动,印记在思想里,最后还要在生活实践上落实下来。比如小地方端茶、倒水怎么做?总归广大的道理不会落空,这是夫子的教学方法,也是弟子的“学”跟“习”两者呈现出来的面貌,广闻然后有踏实的行持。《弟子规》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就是说,学了“文”眼睛擦亮了,但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而是用来修为自己的,所以还要去实行。
礼完全是在讲实践——在视、听、言、动上规范自己。蕅益大师《论语点睛》中说“欲罢不能”正从“请事斯语”处起手。“颜渊问仁。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请事斯语”就是我希望把老师的这些教诫,能够好好的去实践。蔡忠道老师说,这句话有三个层面可以去体会:第一个就是因为老师的引导,所以我才会觉得仁这么一个高远、难于达到的目标,原来有这么切身的下脚处。也就是说,我也能够去做。第二个仁作为一个人的最核心的一种本质跟条件,所以我应该去实践仁。第三个我要果断地去做,因为老师是这样引导我,所以是我能做,我应该做,我也要果断地去实践,所以叫“请事斯语矣”。这句话是代表颜渊能够对于孔子的学说聆听教诲之后,马上理解,然后立即地能够圆满的去实践。
“三达德”的建树固然是寄存于内心,但是要把它们淬炼出来,还必须在各种境界上练习。孔子不仅传授了广博的道理,而且还指导弟子要历事练心,这样就避免学成口耳之学,变成纸上谈兵。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合在一起,就是要教我“学而时习之”。而“欲罢不能”,是因为学得“不亦说乎”,当然欲罢不能。孔子自己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教弟子也就是把自己走过的路,指给弟子看,陪着弟子走而已。
我们人人都知道要“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知行合一”,可是一到实际,则往往注重于“博学”,或者是变成“口耳之学”说说而已,甚至是装潢一下门面,而在实际运用中则变成了行动的矮子。怎么防范?学习颜回的“请事斯语矣”。我要果断地去做,老师这样引导我,就是我能做,我应该做,我也要果断地去实践,圆满的去实践!
愿我们后世学子人人都像颜渊一样,得到老师的循循善诱,都能博文约礼、欲罢不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