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别害怕当笨的人

作者: 鲸落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8-11-29 20:17 被阅读25次

    有这么一对朋友,从来没有见过富士山。 有一天,一起约着去看。
    脑子比较好使的那个,走到山脚下便停了下来。找了几个角度望了望富士山,心中了然,富士山原来长这样,于是心满意足打道回府。
    另一个脑袋不太灵光的人,一直爬到了山顶。筋疲力尽。从各种高度、角度看完后,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这就是富士山。

    两种人里,你是哪一种?
    村上春树觉得自己是后一种。还不忘把大部分同行都拉下水,他声称大半的小说家,几乎都是这种个性。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片,很多人看了当时很感动。片子里,那些一辈子围着古老文物打转的人,看起来似乎和村上故事里那个脑袋不太灵光的人,有着类似的气质。
    隔着屏幕,忍不住对他们萌生敬意。

    脑袋看起来不太灵光,甚至有点儿笨手笨脚。极度较真。撞了南墙,也要琢磨起这南墙到底是什么材质做成的。挡也挡不住的傻气。
    这样的人,有什么特别的呢?

    01
    笨,不是非要吃苦头
    而是适当取舍

    1978年四月,一个晴朗的下午。在神宫球场看棒球比赛的村上,突然有了写小说的念头。自传作品里,他把这段经历几乎描绘成了某种神秘旨意:写作的念头从天而降,他恰好牢牢接住了它。
    从此一写就写了四十年。

    创作的大部分时间里,几乎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九、十点睡觉。无论大脑空白还是写不下去,都严格遵守每天4小时的写作计划。然后出门跑步,每天跑10公里。
    自认为笨笨的村上,为了写作,过着一种近乎苦行僧的生活。

    在写作收入还不稳定的状况下,卖到经营多年、用来谋生的爵士酒吧。后来又远走异乡,为了不受名声所扰,将自己特意隔离起来。
    这些决定,每一个都暗藏着极大的风险,稍不注意,也许会毁掉现有的生活。
    这样看来,村上所做这些决定都体现了他所谓的“笨”。
    “笨”,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忘掉眼前利益
    爬富士山的两个人,一个止步于山脚,一个爬上了山顶,甚至踏平了各个角落。谁比较辛苦?
    当然是后者。
    但眼下的皮肉辛苦,让他领略到了富士山真正的魅力。

    村上春树第一次跑马拉松时,抱怨道:“跑过60公里的休息站,我只觉得自己快死了。”一开始,只能跑20到30分钟,且已经气喘吁吁、心跳加速、双腿打晃。到了1983年,他能连跑22公里。
    每天要出门跑10公里的计划,也有不想继续的念头。但他坚持了下来。

    跑步不是为了眼前的心情舒畅,而是为写作储备健康的体能,缓解常年伏案工作对身体造成的损耗。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是:
    不是明天的自己会怎么样,而是十年后的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02
    比较笨的人,
    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2009年,英国作家格拉德威尔在他的作品《异类》中,首次提出1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0000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这个定律在国内一度走红,各类成功学纷纷把它奉为圭臬。如果按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计算的话,10000小时大致为5年。
    也就是说,只要5年的坚持不懈,每个人都可以从普通人晋级为大师。
    果真如此吗?

    5年,从普通人到大师,确实鼓舞人心。但真如这个定律所说的话,富士康里的流水线车间,大概是全世界最容易孕育大师的地方。

    坚韧,不为外力动摇的定力。这的确是所谓“笨”的人身上,最优秀的品质。
    且需要持续付出。
    但持续,不是一个人人都适用的简单数字。5年的重复劳动,并不会带来质的提升。

    村上春树认为,写作就像打擂台赛。
    每天跳上台的人很多,从台上跌落的人,更多。
    生活中大部分事情也都如此,机械性的重复毫无裨益,每天都需要上擂台般,投入相当的专注,应对层出不穷的心智挑战。确保每一天都有新的收益。

    这需要持续不断的,迎难而上的勇气。
    感觉到容易的时候,往往是在走下坡路。
    体会到难,不得不打起十分精神,倾注心无旁骛的时间、心力,才是上坡路。

    03
    聪明的人“人间不值得”
    笨的人“活着真有意思”

    现在比较流行【聪明丧】。破罐子破摔式的丧,眼界太低,格局太窄,容易失了体面。丧字前面有了聪明的开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况味就出来了。

    某种程度上,1万小时定律大大缓解了我们的焦虑感,和玻璃心。
    所谓“人间不值得”,不愿努力,和不够聪明是两回事。
    对,我是够懒,但你不能说我天赋不够。聪明,反倒成了不愿努力的借口。

    难过的是,无论怎么聪明地丧,体面地丧,它既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也无法掩盖真实的疼痛感。“我们能够带进坟墓里去的,归根结底,也只有已经尽心尽责的满足感,以及拼尽全力的证据。”

    当年靠处女作一举拿下新人奖,飞速跻身文坛新星,一开始,村上春树也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有久负盛名的评论家言辞激烈,指责村上春树的作品是一桩“婚姻诈骗”。空有形式,毫无内容。

    不仅是评论家,曾经的高中同学也会特意跑到他的店里吐槽“那种玩意儿都能获奖的话,我也能写。”
    你看,丧是一种常态。
    但村上春树选择的是远走异国他乡,默默反抗。
    在远走欧洲那段时间里,依旧老老实实写作。最早写出了《挪威的森林》,广为畅销,经济根基有了保障,算是为自己的职业作家路上打开了新的局面。

    来自各路评论方的批判,确实让他心有愤懑,耿耿于怀。可是又忍不住一次次感叹,边喝着热腾腾的咖啡,边心无旁骛敲键盘,对他来说是件多么有意思、多么幸福感炸裂的事。

    “所有的人一辈子之间都在寻找某一种重要的东西,但能找到的人不多。而且如果幸运地能找到,实际上被找到的东西,往往已经致命性地被损坏了。虽然如此,我们还是不得不继续寻找。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活着本身也会失去意义”。

    人类的基本境遇,时代的不可抗力,原生家庭的矛盾创伤,或是社会风潮的不尽人意,这些几乎是这个星球上所有个体都会面对的难题。
    泥泞中仰望星空,不仅仅是一种浪漫主义,而是寻找光芒。你知道总有一个目标,一些事物,能轻易唤醒你的渴望。

    哪怕生活中有层出不穷让你灰心丧气的事,抬头凝视这个目标,这些能从你的内心深处勾勒出幸福感的事物,就是帮你打败丧的,最好的筹码。

    04
    至少,他从不走路

    村上春树虽然看上去一脸禁欲,又显得勤勉努力,但行为处事上,完全可以用叛逆来形容。
    大部分年轻人按照约定俗成的顺序,毕业、工作,按部就班地生活,他先结了婚,因为生活所迫开始工作,一边工作一边修学分,花了七年时间才算毕了业。相比于早稻田大学的毕业文凭,他认为在新宿歌舞伎町通宵打工的经历,对他更有价值。

    成名后,他不上电视不上广播,极少参加朗读会,不愿意让媒体拍照,也很少接受采访。
    写作风格西化,毫不避讳地对外表示对日本当代文学并不熟知的态度,这样的姿态在日本文坛上也可以说得上是离经叛道。

    创造新的文体,并不亚于一场革命。听起来刺激,实际上往往需要挺过很长一段吃力不讨好的煎熬时期。任何专业领域,新事物出现,被接受起来都不会那么容易。

    尽管遭受职责,村上春树始终以开辟新的文体为己任,从不因评论试图改变。
    如果不是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对写作真正的热爱,很难以这种孤绝的姿态始终如一地坚持,一坚持就坚持了40年。

    村上这样形容自己的理想生活:“怀抱心爱的猫,专心写作。累时听歌,品酒。至于跑步,只要他还能走,就会一直跑下去。和吃饭、睡觉、写作一样,跑步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甚至连自己的墓志铭都已想好:‘至少,他从不走路。’”

    05
    其存在本身,就是一道光芒

    就在今年11月初,村上春树举办了一次罕见的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将把自己手稿、书信、藏书、个人作品相关书评及近2万张私藏唱片都捐献给自己的母校早稻田大学。
    将近70岁的他,担心离世后,这些珍贵的资料可能会散失掉。

    从1978年4月那个晴朗的下午,在神宫球场外的观看席上,29岁的村上春树觉得某种事物飘然而至。成为小说家的念头,从天空飞落到他的掌心,从此命运之弦扭转。
    如今,在小说家的道路上,他已迈过了第40个念头。
    没有孩子,没有音乐之外的多余的娱乐,生活里依然除了写作,就是跑步。

    “一个幸运的作家一生也许能写出12部长篇小说。不知道我的身体里还有多少部好作品。”
    已经出版了14部长篇小说的他,仍然在积极活跃地创作。

    无论外界如何神化,还是他谦卑地将自己当做普通人。
    年复一年的持续投入、专注、坚韧的品质,和对热爱之事的内在激情与疯狂,是这位比较“笨”的人身上,最令人动容的品质。

    在这个浮躁艰难的时代里,似乎所有人都在狂奔。比小聪明、比速度、比成功,谁也不知道狂奔的尽头在哪里?狂奔的意义是什么?

    如村上春树这般,偶尔做个“看起来脑袋不怎么灵光”的笨蛋,又有何妨呢?
    你要知道,聪明的人不止你一个。但肯下功夫的人,越来越少。
    而我们终要面对的,无他,只有你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是否忠于自己的良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村上春树:别害怕当笨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whq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