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一个创作平台上看到一个写作者抱怨,自己写的文章没有点击,几乎没有人看,自己也就没有继续更新的动力了。他很苦恼,不知道自己还要不要再写下去。下面有一条网友回复他:写作应该像鸡下蛋,不是为了给人吃,而是有了蛋非下不可,不下就会出毛病。写作也像怀孕生娃,怀上了,足月了就非生不可的,不生也会出大问题。
这回复太高明了,生动形象,简洁直白。
这个问题反映了极大一批创作者的现实困境,包括我自己。很多时间坚持不下去,就是因为没想透“为什么要写”这个最基本却又最重要的问题。写作对于有些写作者而言,也许真的是母鸡下鸡,有胸臆必须抒发。但如果母鸡暂时没蛋呢?或者自认是只公鸡呢?需要把自己变成“母鸡”吗?又如何去变呢?这些问题就涉及到为什么而写作,以及如何看待灵感如何获得灵感的问题。

最近在翻阅美国《作家文摘》杂志社编写的畅销了半个世纪的《短篇小说写作指南》,书中很多观点对我这只一直惶恐着,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下蛋的鸡”,一个总想写点什么,又不愿或者不敢动笔的人大有启发。
关于写作,第一个阻碍是:人们,他们,也许是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写作对这个社会有意义吗?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回答是,现实世界带给我们一种混沌、可怕又笨拙的感觉,生活是如此琐碎而没有条理,我们写作,是为了从时间或是我们自身生活的巨大漩涡中打捞出意义,生而为人的这趟冒险,就是为了将这些意义发掘出来,我们希望尽可能地理解生活。我们写作,是因为我们比其他人对生活更敏感,更投入,也更好奇。现实一直在躲闪,它神秘莫测,难以把握,而且隐秘让人恐惧……我们能掌控的东西廖廖无几,就算是那些我们所爱的人,爱着我们的人,还有我们以为自己对其有哪怕一点点掌握的人,都终将不会被我们握在手心。他们傲然独立,注定只存在于自己的生死当中。可是,我们渴望,无法自拔地渴望获得这种掌控。既然渴求,我们就必须自己创造,我们就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其间居住着我们制作出来的人物,我们导演着他们的思维,编织着他们的命运,用来构建出某种意义。
第二个阻碍是:我能行吗?和很多初学写作的人一样,我们心中充满了强烈的表达欲望,迫不急待拿起笔,梦想写出一部伟大的、足以传世的巨著。但是,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太大了,梦想有多大,打击就有多残酷。越是看了太多的大师作品,就越自卑自己的文字或者思想有多陈腐、平庸且幼稚。
托马斯。H.乌泽尔认为,年轻的作者们不必气馁,他们所仰慕的那些杰作,从来不是原作者常规水平的体现,而是从他们一生作品中精挑细选而来的,所有的大师也都经历过初学者的阶段。一开始写出什么并不重要,习惯才是重中之重。先培养起写作的习惯,提笔化字的习惯。只要坚持,文章的质量一定会不断提高 。对初学者,一开始先以量为主就好。等到你训练自己到可以迅速把想法转化为文字时,比如每天能够就各种趣事写上一千字左右,你就可以试着提高这些散记的质量。取其精华,把自己最好的灵感系统而明确地存录下来。
第三个障碍:写什么?业余写作者总想着写一些了不起的大事,探讨严肃的主题。他们不愿相信自己的生活与环境充满趣味,而是一个劲儿地幻想历险与浪漫,津津乐道于遥远的风土,陌生的族群或是久远的历史年代。
但是,那些成功作家的建议却是,从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只有了不起的想法。任何主题都可以是严肃的,也可能是愚蠢的,这其间没有任何规矩,只有一点,要写最为真挚的主题。你在写作时会不会感到释然?会不会感到欲罢不能?如果是,那就是真挚的,如果不是,你可以先停笔,换个主题再写。
有一个最简单的获得灵感的办法,那就是写自己。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小说写作需要的是最为私密的个人情感。你最好的作品一定是最贴近你个人的。你的梦想是什么?野心是什么?你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是什么?有什么因素牵扯其中?发生了什么事?每一段经历有什么意义?不妨试着围绕这些关键的时刻来构思故事吧。如果你愿意,可以把别人放进去,但所讲的事实和感受要保持不变。当你发觉自己的头脑没办法想出一个足够好的故事灵感时,动笔写下你已经知晓的东西就是最好的做法。把你写出来的东西整理好,灵感有一天一定会眷顾你。
最后再强调一句,一个作者的立身之本并不是技巧,而是他写作的意愿和欲望,是他“不能不写”。兴奋时要写,苦恼时要写,精神崩溃时也要写,白日梦可以写,噩梦也值得写。最重要的是动笔,每天都写,无论身体状态好坏。过了一段时间,可能几个星期或是几年,你总能从那一大堆混乱的想法中整理出意义。也有可能,这意义就自己跳出来了。
写作者终会提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