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曾经也有这样的困扰?手里拿着手机,阅读了很多的文章,但是到头来,能够留下印象的却不多。需要起草一个项目方案的时候,突然灵光一现,想到了一个曾经看过的很不错的点子,但是,却忘了把它放到哪里去了。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你就寻找各种的笔记软件,希望能够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想法和灵感记录下来。希望这些软件能为自己处理信息带来质的飞跃。可是,电子设备更新太快。最终,我们被各种各样的软件吸引过去,不停的学习,不停的淘汰,把手段变成了目标,却总是无法静下心来去看本书或者是浏览一篇优秀的文章。
终于,你跨过各种困难,当你准备拿起手机,想认真学习自己收集的信息时,却听到微信,QQ有人给你发信息,于是忍不住去看。当意识到自己在沉迷手机的时候,已经两三个小时过去了,老板想要的文件还没整理好,就已经快要下班了。
你的生活,是不是每天都上演着类似的事件。信息越积越多。不管如何分类,如何搜索,每天成堆的信息,却从四面八方涌入你的视线。最后,你会被这些信息淹没,从此,再也不愿意去触碰它们。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扰,那么恭喜你。你也患上了和我一样的“信息松鼠病”。只存储信息,从不吸收消化信息。这些信息永远无法用来进行知识生产。
那什么是知识生产,我们怎样更好的进行知识生产呢?
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上,作者奥野宣之认为:所谓的知识生产,是指通过思考,把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产生新信息的过程。比如,你在读书时,通过书上的内容,产生了新的联想;或者,你工作中使用的企划书,工作报告,自己写的文章,都可以称为“知识生产的产物”。
这本书的作者奥野宣之曾经凭借《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在日本成功的引发了“笔记风潮”。《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是它的姐妹篇。这本书提到的“一元化笔记术”,是一种比日程手账更深入,比课堂笔记更丰富的笔记方法。由一元化笔记法所带来的“活用信息”,并且产生创意的方法,更是让我们能够轻松的进行知识生产活动。
我们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更好的进行知识的生产呢?
作者奥野宣之认为:进行知识生产,要经过三个步骤,1,信息收集。2,信息的咀嚼。3,信息的发酵。
我们先来说说信息的收集,所谓信息的收集,是指把信息储存在一个地方。也就是奥野宣之所说的“一元化笔记法”,并且最好是摒弃电子笔记本,老老实实的用纸质的笔记本。
说到这,肯定会有人说,电子笔记那么方便,为什么还要选取纸质笔记呢?
奥野宣之认为,纸质笔记本拥有比电子笔记不具有的特性。更容易让人坚持下来。纸质笔记本随处可见,不需要额外更多的准备和学习,任何人都可以轻松驾驭。
并且,当你看着原先薄薄的笔记本,通过记录,变得越来越厚时,这种内心的愉悦感,是电子笔记不能替代的。
每次用完一个本子,换了一个不同封面的笔记本,那种新鲜的感觉也会油然而生。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不同的笔记本,永远使自己对记笔记这件事情保有新鲜感。这些是从感官上,体现了纸质笔记的优势。
从信息记忆上面来说,纸质的笔记也会比电子笔记更具有优势。
曾经有研究证明,人类的大脑正中存在着一块叫做“海马体”的区域,主要负责接收记忆。海马体旁边的扁桃体,主要负责处理情绪。我们接收到的感官信息和情感信息都会传输给扁桃体。所以,我们的情绪变化,很容易刺激到我们的扁桃体。而它的邻居海马体,只要感受到异动,就会认为这个信息很重要,从而将它作为记忆存储起来。
美国生物科技网在2003年6月10日曾经报道,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与纽约大学(NYU)科学家共同发现了大脑海马区的运转机制——大脑海马区是帮助人类处理长期学习与记忆声光、味觉等事件(即叙述性记忆)的主要区域。
此外,海马同环境背景记忆有关,海马在时间发生的环境背景及细节内容的记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新近发生的事件,包括很多细节一般都有海马来完成。
我们在记录或者粘贴信息时,五官被带入收集信息这个活动当中,手,眼,脑被调动起来,粘贴信息,记录信息时,自己内心的感受,动作,都会被我们的大脑捕捉到,自然对于信息的记忆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记忆的场景变多了,就会对于知识生产的活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上是关于知识生产的第一步,信息的收集。
其次,我们来说信息的咀嚼。
有人会说,信息的咀嚼不就是反复的阅读自己记录的信息吗。
作者奥野宣之认为,信息的咀嚼,它的真实含义是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所记录的信息。找寻不同信息之间的关系,对记录的信息进行重新审视和比较分析。
比如,奥野宣之曾经记录过这样的一则信息:把写好后的初稿打印一次,将打印出来的文字处理后输入电脑,一边逐步思考,一边修改,速度会更快。这则信息,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种工作的方法,换个角度看的话,它也是一种写作的方法。或者是独立思考的方法,那么这则信息,就可以运用到三个场景之中。仅仅是一个素材,它使用的场景,会更加丰富。
斯科特·扬曾经在《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上说过:了解事物真正含义的秘密取决于如何将其与我们所了解的其他事物相联系。通过联系,你可将想法内化于心,从各种角度看问题,直至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才是思考的真谛!
对于进行知识生产的活动来说,信息之间的关联建立的越多,就越有利于对信息进行发酵活动。
最后,我们来讲一下,如何把不同的信息组合在一起进行发酵活动。
在这一步骤中,分别有三种不同的信息发酵的方法。有卡片法,有移植法,也有复印件拼贴法。这三种方法的核心操作,就是把笔记本中,和我们的主题相关的信息,把它们写在卡片上,或者写在A4纸上,又或者把它们复印下来。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
别看这是个简单的信息整理的方法,其实却蕴含着能够产生创意的,让我们能够顺利进行知识生产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美国的詹姆斯·韦伯·扬曾经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说到:所谓的创意,只是把所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比如在我们熟悉的电影作品中,单单是以《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为背景的电视,电影,就有很多。如果他们没有把文学名著和自己的影视作品相互组合的话,又怎么会有不同的创意呢。
所以说,创意并不是空穴来风,创意永远和我们接触的既有之物相互关联的。如果你能够把不同的事物,进行一个出人意料的组合,或者把常见的事物,用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情景当中,又或者在一些突发的情况下,活用自己所知的信息,都会帮助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创意,进行知识生产活动。
比如,日本著名作者纳博科夫被评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他的写作秘诀就是卡片法。 他曾经说:“我现在发现索引卡片真的是进行写作的绝佳纸张,我并不从开头写起,一章接一章地写到结尾。我只是对画面上的空白进行填充,完成我脑海中相当清晰的拼图玩具…”
所以,要想产生更多,更好的创意,一定要尽可能多的把自己记录的信息,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
你在不同的信息之间,找到的联系越多,就越能找到更好的素材和方法。这也像是我们在高速公路上行走,我们对于每个路段之间的联系知道的越多,那么我们就能够知晓更多的到达目的地的路径。从而,我们可以找到最佳的方法,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不管是写作也好,还是学习也好,都需要这样一个信息发酵的过程,你能够发酵出来的东西越多,就越能够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和创作者。
有人曾经把刊载于媒体的信息,称之为“二手信息”。把在现场亲眼确认的信息称之为“一手信息”。自媒体时代,我们读书或者是阅读资料,只不过是去看他人已经想到的事情,哪怕读了再多,看了再多,也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上说“好点子和成果绝不可能是无意识的产物。
所谓灵光一闪,并非是仅靠成功的意愿就能产生的,也不是依靠计算机产生的。”失去了思考,就失去了获得好点子的方法,这样的知识生产,也会变得没有意义。
我们学会了用一本常见的纸质笔记本,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我们进一步的咀嚼和发酵,储存到的信息,才能真正的变成自己的知识,让我们更好的进行知识生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