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儒释道的学习,时间长了,会愈来愈发现它们是可以融会贯通起来用的。
小时候,学仁义礼智信,是学儒家的思想来入世,与人相处,这是人生的基础。
渐渐地接触到佛学,尤其是小时候跟着老人长大,会碰到身边的老人去信佛,才知道人活到一定的年龄会去修佛心,心是根本。
入世后又机缘巧合地遇到道家的一些思想,发现用道家的思想可以自处,意识到细水长流地运用身心的能量,并学习自然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等等。
慢慢的,在日常生活中觉察到,每天都在学习和运用儒释道的思想,且越来越不会执着于某一种思想。
对于普通的尘世凡人来说,不是学佛了就只能专心学佛,排斥道家和儒家,用自己认为的那一套佛里佛气的方法来为人处世。如《金刚经》里说的:“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所以,越深入去体会,越会感悟到儒释道不分家之道理。
就如南怀瑾老先生一生融汇研究了儒释道的思想,他的讲记中,儒释道三家方面的内容都有,他总结人生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对于儒释道,南老有一个很贴切的比喻是:
佛学像百货店,有钱有闲,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会需要它;道家像药店,它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将来怎么办,就要研究四书。
不论学什么,都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去容纳不同的思想。如老子《道德经》里说的:“和其光,同其尘。”
记得我大概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留意到身边的人的信仰基本分成三派,有信佛的,有信基督的,有信天主教的。
不同信仰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试图说服别人跟着他们信,且互相之间还有点排斥的感觉。
即信了佛就不能接触基督的东西,不能学基督徒去礼拜堂,去做祷告。信基督的亦不去做与佛教有关的事情,甚至不同信仰之间有时不主张通婚。
我家里是信佛的,而我的邻居是信耶稣的。小时候我经常会到邻居家里玩,听邻居大妈在家里唱基督教的歌曲,那时候觉得蛮好听的,还学着唱了几句。邻居大妈也很乐于教我唱。
那时候,我觉得,一个人有一个向善的信仰挺好的,不管他信的是什么。
每周日,信基督的邻居们会结伴骑自行车去教堂,那时候还有点羡慕他们,并且好奇,教堂是长什么样子的。
但是当时有种主流的观念是,信佛的人是不去基督教堂的,所以即使心里对不同的信仰没有成见,却也从未有机会去去教堂看看。
在小学同学中,有一位小女生就信基督,她说每天晚上会和她妈妈一起做祷告。我问她祷告是怎么做的,她就教我,然后到了晚上我也很好奇地试了一下。虽然没有觉得有特别神奇之处,但是感觉到它同样也是让人安心的方法,就如现在晚上睡前听金刚经,念心经一样。
这就是小时候关于信仰基督的回忆。
长大结婚生子后,在沈阳,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位宝妈,她是信基督教的,闲时会去教堂。
有一次我们相约一起买菜,路过教堂,她说,她平时会来这个教堂,于是我和她一起去教堂里看看。这是我第一次去基督教堂。那天,凑巧教堂里没有人,我们就在里面坐了会儿。她跟我讲了耶稣是怎么爱世人,替世人赎罪的等等。
我感觉教堂的气场还蛮好的,它能让人静心,补充精神的能量。
现在平时,我依然是信佛,但是对其他的信仰也是用比较开放的眼光看待的。只要他们是教人为善,叫人做好事,引人向上的,就挺好的。
比如,我的一位朋友是信穆斯林的,她每天要做很多次祷告,风雨无阻,她就很有爱心,我也会听她讲讲关于穆斯林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同的信仰是用什么方法提高精神修养的。
就像南怀瑾老先生说:东方有圣人出焉,西方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南老说他到了基督教堂一样的很恭敬,学佛的人第一个胸襟要大。
对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文化要尊重和包容,对其精华的部分亦可融会贯通地运用起来。
网图 侵权即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