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春天,1992年的春天。春寒料峭的早春,美丽的神光山下一间教室里。和往常一样,下午的读报时间。一个女生正在朗读一篇新闻报道,催人泪下的故事,声情并茂的诵读,激烈地碰撞着每一个人的心。
这是一个因贫穷而失学的故事,在东北,在西南,在身边。他们渴望上学,但是他们孤苦无助。这一天,我第一次知道"希望工程"是比任何一栋大楼都更宏伟的计划;我第一次知道"1+1"在加法背后被赋予的社会关爱。
小梅英,今安在?当时,我也在台下。我无法抑制自己,那不争气的眼泪夺眶而出。我怕被人看见那泪流满面的丑样,只得趴在课桌上佯装睡觉。许久,朗诵结束了,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那双对上学无限渴求的眼睛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觉得,我不能袖手旁观,我该做点什么,一个小小的计划在心中酝酿着。
小梅英,今安在?我知道,家里也穷,给我的生活费并不多。虽然学校离家只有三十多公里,我甚至买不起两块钱一张的车票,周末也不敢轻易回家。我知道,父母也艰辛。母亲是个种田人,父亲是个老裁缝。地里的收成基本自足,全家仅靠父亲每个墟日赚个十元八元补贴家用。可是,他们更穷,甚至都没有父母。
当晚,我写了两封信,一封寄至省"希望工程"办公室,一封寄给老家的父亲。几天后,我就收到了父亲的回信,他只是淡淡地回了句"自己决定",剩下的大部都是写家里乡下的情况。很快,省里也回了信,给我安排了一个资助对象。从此,我成了"希望工程1+1"志愿者;从此,我知道了在梅州五华县有个乡镇叫郭田镇,郭田镇有个乡村叫碳南乡,碳南乡的南山下有间小民房,小民房里有个名叫梅英的小女孩,成为我的资助对象。
小梅英,今安在?信中还有一本红红的希望工程志愿者证书。怯生生的我没敢让班里任何人知道这件事,只是偶尔一个人偷偷拿出来看一看。这红红的证书给了我无尽的力量,我突然发现自己长大了,身上多了一份责任。
但我深深地知道,我不能向父母多要钱,我不能加重父母的负担,因为父母供我读书已经很不容易了。赚不了钱,我就省,从生活费里抠出来,尽管生活费本来就拮据,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从此,我省吃俭用,一顿两毛钱,后来是一顿五毛钱,省出钱资助她完成学业。
在师范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二年下半年,开始了我这段鲜为人知的"希望"之旅。其时她正读三年级,直至小学毕业,历时四年,从未间断。每次收到那写着歪歪扭扭的字迹的信,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有喜悦,有忧伤,更有无法言说的滋味。这是旁人无法体会的艰辛,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挺过那段日子的。走过的苦都不是苦。回首这段往事,仿佛就在昨天,虽苦犹乐,仍然热血澎湃。
由于种种原因,在她小学毕业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我们的联系中断了。2012年一场突然而至的洪水,几乎冲走了我所有的记忆,我可爱的文字,记录我青春故事的日记,那些往来的书信,通通被洪水冲走了,那本红红的证书也未能幸免。
时光荏苒,物是人非。想念心怀仁慈的父亲给了我成长和历练的机会;想念未曾谋面却不曾断过思念的小梅英。小梅英,今安在?
小梅英,今安在?后记:
希望有朋友帮忙转发,或相识者在下方留言。如若其本人看到此文,请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叩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