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的“小镇做题家”,这种网络新“标签”,其实就是一种情商的不高的表现。
所谓情商,主要体现在共情力上——能深入站在他人的情感角度看待问题。
某媒体只希望过“贴标签”“起外号”等吸引眼球的方式,甚至带有讽刺、不屑、嘲弄的意味,去“俯视”般地定性一个没有任何过错,甚至积极向上的群体——为了自己和祖国的美好未来,孜孜不倦,勤恳学习的人。
作为一家权威媒体,他们没有共情 没有想到这些“做题家”们的辛酸与无奈,他们没有换位思考,没有同情与包容,有的只是傲慢,隔离与疏远。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是严禁自己对求助者不加任何分析和思索地作出“贴标签”式的评价的。因为这样既让自己丧失了公正客观的立场,不利于对求助者表达共情,也不利于求助者表达自己的诉求,阻碍了咨询师获取资讯的渠道等等,最终会使求助者对咨询师产生抵触情绪,让问题变得更加糟糕。
而作为新闻媒体,本应该措辞严谨,力求真实,不带偏见,不失公允,因为这不是写杂文,也不是写讽刺小说,更容不得你随意、傲慢的春秋笔法。
据说“小镇做题家”只是当初人们用来自嘲的,并不是用来嘲笑别人的。这样我想起了小米公司的那位高管,在公开场合称自己的用户为“屌丝”,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骂声一片。最后,这位高管不得不离职。
其实这是一个很明白的道理:有些话我们可以用来自嘲,但不能成为你嘲笑我们的理由。
小米公司公司道歉了,高管离职了。那么这家媒体接下来做了什么呢?
什么也没做。
更让人可气的是,某新闻媒体发布了一篇关于“指责型人格”的文章。他们抛出了这样一个带有讽刺意味心理学名词,似乎暗地里企图将自身的问题丢给了群众——你们指责我,因为你们都是指责型人格。
而这篇文章的作者已经出来澄清,这篇文章早在四月份就已经发表,并不是她想在这个时间点发表的。某媒体在这个时间点发表这篇文章,其用意让人深思。
同样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深知面对来访者,必须抱着平等、尊重的态度面对求助者,同时整合各种信息来源,深入分析和理解求助者的问题和诉求,小心谨慎地做出各种结论。稍有差池,都可能会给求助者带来第二次伤害。
如果真有群众拿着“指责型人格”的定义和所描述的心理现象,与自己进行对照,觉得他所说的,有点像那么回事,从而无名火起,心怀愤懑,在网上发泄情绪,那么就真着了他的道了。
这就好比一种流氓逻辑:流氓无端嘲讽你,说你没素质没文化。然后你气不过,回骂他一句,然后流氓见你回骂,于是笑嘻嘻地说:你看看,我说的没错吧,你骂人就是没素质,你这个人啊,就属于指责型人格。流氓不会认为,这一切,他才是始作俑者。
心理咨询师,面对一个求助者,尚且不能轻易下结论,必须慎之又慎。而一家新闻媒体,给人乱贴标签,甚至还暗地里带有情绪地给众人做起了心理“诊断”,可笑至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