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只是选择院校和专业而已吗?这个话题我们也不急讨论,先来说一件事儿。最近我接到了来自我14届家长的一个电话,大致的意思是感谢我报的志愿,还有就是和我聊了一下孩子的近况,说孩子现在和高中完全变成了两个人,现在的孩子自信积极努力,参加了学生会并且竞选了宣传部的部长,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因为票数是第二多,被选为了副部长,孩子自信的跟妈妈说下次一定会成功。而且自己在自学设计,还在网上卖自己的作品,跟高中那个内向沉默寡言的男孩简直是天壤之别。我还依稀记得和这个孩子见面时的场景,面谈了20分钟,几乎都是我在提问,到最后我决定不再跟他谈任何关于高考关于学习的事情,也不和他讨论任何未来的事情,只和他讨论他擅长的,接下来的40分钟,我几乎没有聊任何跟升学规划相关的东西,而是聊篮球,慢慢的学生话也多了起来,最后还是学生自己将话题拉回到了未来的院校专业选择问题。最后孩子在临走时跟我说,他觉得高考就是一个独木桥,而他觉得自己有可能会掉下去,会失败,因为他根本看不到方向,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坐在教室里。 故事到这里一切仿佛都不像开头那么美好,那么这中间的蜕变到底来自于哪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1967573/1bf60cc9b6480b8e.jpg)
其实就是志愿填报,我做了八年志愿填报工作了,见过了无数孩子,也听到过他们很多孩子对于高考制度的不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希望所处的教育环境与教育体制是完美无缺的,但事实上任何一个制度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包括教育最发达的英美也是如此,那么在这种体制下,我们就应该认识到制度中对我们有利的点。其实对于这名学生,我给予他更多的不是帮助他以什么样的分数进入了什么样的学校,而是在整个志愿填报过程中带他重新定位了自己,认识了自己。我其实把志愿填报分为了几个层次,这也是这么多年的一个经验,您可以看看大概您是处于哪一种层次。
第一层,不落榜,所有研究志愿填报的最基本的目的。做到这一点对于一个长期研究报考志愿的咨询师来说很简单,但是对于一名长期处在繁忙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的家长来说,就有一定困难了,特别是志愿填报是需要大量时间学习和练习的,一些家长根本没有这个时间,所以这点说简单也不简单。
第二层,不浪费分数,是我们在对志愿进行进一步研究以后家长的愿望,也是我认为最起码应该做到的。但是,所谓的不浪费分数并不仅是指我把一个学生以最低的分数送进一个相对好的大学(一般这样有很大调剂风险),而是在综合专业和院校后以一个相对合理的分数帮助学生进入一所大学。
第三层,不仅是录取,同时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规划未来,这一点是我做志愿填报的最根本理念。到底是做学术还是搞工程?到底是选机械还是选财经?都是一个认识自己、定位自己的过程,对于中国的高中生来说,升学规划启动的太晚,很多学生对于未来的选择都太模糊,志愿填报正好就是一次让我们清晰的机会,让这群高中生在进入社会前必须面临一次抉择,而这次抉择也不仅是属于学生的。
我曾经和我的家长说过,外面机构的专业测评我都只会作为一个参考,即使是我认为目前最好的测评我也不会百分百直接照搬结果,而是会去结合测不了的家庭环境、家庭情感紧密度包括人脉构成等因素综合去考虑专业的选择。对于我服务的家长来说,您看到的可能只是我为您推荐了院校和专业,考虑录取因素,而背后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可能真的很难直观的让您看到,一个咨询师志愿报的好不好只有到了几年以后才会有结果。短期利益上来看,您可能会看是否会浪费分数,而我更多的是从长期来看。我被家长发短信骂过,因为我给他孩子报”低”了,可等他孩子进入大学以后才知道这个专业是离他梦想最近的专业。谈到最后,其实志愿填报最终的结果就是一次对于学生本身能力、性格、价值观、世界观的全面判断,也是结合学生自身和家庭共同情况做出的最终的决策,它不该仅仅是分数的计算规则的运用,更该考虑到我上面说的各种因素,在此我希望各位家长也能够做到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去报考志愿,能够帮助孩子进入理想的大学和专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