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相府位于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其磅礴雄浑、古朴典雅的建筑群落著称,是一处保留完整、规模集中、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是清代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的故里,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皇城经陈家数代人不断建设,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为避战乱而建,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总面积3.6万平方米。
皇城由内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组成,其选址坐拥樊山半腰,外环抱沁河,暗合《管子,相地篇》“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思想,既能取水便利又不会被水淹,同时兼顾防御的功能,符合传统风水“藏风聚气、山环水抱、前有照后有靠”的思想。整个建筑群落靠山面水,依山而建,拾级而上,错落有致,府外青山绕城,绿水束府内街巷纵横,建筑鳞次栉比,景色步移景异,让游客有种“人道我居城市中,我疑身在万山中”的代入感。
皇城给人的第一印象和特点:形制奇妙、气势恢宏。远看一座土黄色城堡式的宅院被包围在高大的城墙里面,依山就势,枕山靠水,占地面积如此之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其次如此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历经战火和岁月的摧残下,完整的保留下来,殊为不易,其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皇城建筑的规模形制、古朴粗犷,浑厚坚固,给人以奇特宏伟的神秘之感,再加之典雅别致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装饰和大量皇家御赐牌匾、物件、门楼、牌坊、景观小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给人以深刻的心灵震撼与视觉冲击。
其次,建筑精美,样式丰富。府内建筑鳞次栉比,雕龙画凤,房连房,院连院,院中有院,巷道相交,浅檐灰瓦黄土墙,青砖大石筑城墙,雄浑厚重,抱鼓石、柱基础、窗棂、门框、屋脊等构建和装饰,各式各样,匠心独运,各具特色,置身其中仿佛一次身心的时空错入之感,时代的沧桑、院落的古朴,磅礴的气势,无不令人拍案叫好。
皇城相府内布局严谨,讲究长幼有序,符合传统礼法要求。内有私塾(家学)、铁匠铺、花园、藏兵洞、河山楼、女儿院、管家院等,分区合理,生活设施齐全,重点考虑防御,高筑墙、广积粮、养精壮,为陈家繁衍和传承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府内为陈氏家族世居之地,深宅大院,功能完备设施齐全,依山伴水,布局紧凑,全封闭的堡垒型、内外城分立,功能分区明确,为明清官宦府邸之大成者。
另外皇城文化根基深厚,家学渊源流长,文化传承绵延数代。府内设南书院、春秋阁等教育设施,为陈家家学,历明清两代,皇城科甲鼎盛,人才辈出,祖居于此的陈氏家族更是明、清时期享有盛誉的文化巨族,秉持诗书传家、礼待天下的文化理念,“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陈氏子弟在这南书院内读诗书背论语,“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家族光大门楣为自己跃居皇榜,成为声名赫赫的名门望族写下光辉一笔。
据统计,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康熙下旨给陈廷敬建造的牌坊,上书“冢宰总宪”四个大字,表彰他的才华和昭示他宰辅的地位。
最具典型代表的建筑为七层百尺河山楼及附属建筑107间藏兵洞,是明代建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暗合古代“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城郭建设思想,显示出古堡防御属性。河山楼为皇城内制高点,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抵御流寇侵扰和保家安民,内设井、碾、磨,并有暗道与城外连通,聚甲藏弩、护城保庄、抵御外侵,楼顶建有垛口和堞楼,便于瞭望敌情和城堡防御。
登临河山楼,整个皇城相府尽收眼底,只见内城与外城紧密相连,浑然一体,为全封闭双城堡建筑群,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余间,体现了古代先辈的生存和生活智慧,成为古代民居、官宦宅邸、庙院宗祠、书院学堂、防御工事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独特建筑风格。
走近皇城相府,贴近这座乡间巨型城堡,才能深深领略和体验昔日荣光和渊源家学的厚重与深沉。历经四百年风雨沧桑的皇城相府,以它独特的面貌惊艳世人,巍然屹立,风采依旧,成为明清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也昭示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智慧和文化的重要性在这里展示的淋漓尽致。
“皇城相府长四方,家学渊博美名扬。而今初探新圣迹,缕缕城愁诉衷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