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县城三十年前大约只有五六万人,如今有三十万。三十年前到这上班,十一年后去了别处上班,每个周末会回到这里。外出购物或健身不时的就有机会碰到曾经熟悉的面孔。三十万人中遇见熟面孔的概率无论有多高,每次总能令我感到惊喜和短暂的兴奋,那感觉犹如时空错位恍若梦中,但也足以让沉睡的记忆瞬间复活。熟面孔有的是旧同事,有的是熟人的熟人,有的是亲戚或同乡,有的甚至是原来常去购物的店老板……有时在菜场碰到有时在超市遇见有时在十字路口擦肩而过。
一般情况下,遇见熟面孔,我都会主动热情的上前打招呼。几次自我介绍后,发现自己的记忆力相比那些遇见的故人来说的确要好一些,但也同时说明自己因为太平常以至于别人都把自己忘记了。这很正常,要知道三十年啊,那是能够使河东河西发生空间置换巨变的时段啊。
今天从超市出来经过绿灯时又遇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一个单词马上准确的从脑壳里冒了出来:柳韩德。他是丈夫的老乡,当年夫妻两在街边租了个门面开早点店。因为在斑马线中间对过,考虑到彼此的安全就没有上前打招呼。二十年过去,柳韩德看上去还是老样子,尤其是那副企图用阴冷的余光按压世界的神情简直令人秒穿越。二十年过去,柳韩德没长皱纹,也没长白发,看上去一点不像快六十岁的人。当我回头的时候,发现他有只裤腿卷到了膝盖,另一只裤腿则垂到脚跟,这形象依然是当年他开早点摊子时的样子。但那身衣裳看上去比街上百分之九十人的衣服价钱都要高。我非常熟悉这样的装扮风格,那是农民或不耻于农民的人才有的一种标配,柳韩德进城这么多年了竟然还愿意这样折叠自己的形象,无论是因为固执恋旧还是底气十足,都说明柳韩德是个有个性的人。
如果不是在红绿灯路口而是在别的什么地方遇见了柳韩德,我肯定要向他打听他的女儿的事。他女儿当年读小学四年级时参加楚才作文竞赛就得过奖,作文还登在楚天都市报上。听丈夫说,小姑娘初中毕业考上了华师一附中,第一次高考的成绩可以读华科武大,可小姑娘一心只想进香港中文大学。于是又复读了一年。第二年分数是不低,但还是没能进港大。后来就不知道他女儿的情况了。
等自己再回头的时候,柳韩德已经消失在人堆里了。三十年才碰到一次的人,以后的三十年还能再碰到吗?真该退回斑马线去打个招呼的,那个目标远大的小姑娘如今在哪呢,过得还顺心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