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老师“拨开迷雾学中医第一辑” 中附有下面这张图,描绘了二十四节气与阴阳的变化关系,少阳,太阳,阳明,厥阴,少阴太阴六经对应的节气,亦是人体阴阳运行的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万物始于阴阳,阴阳就是道。

前段时间我的老师黄炎明先生写了下面这段文字,是他学习经典,结合他临床施针的经验写出来的感想,有些我还不能理解,先摘抄至此,以激励自己多看经典,培养中医思维。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
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如此口气,如万钧之重,斩钉截铁,响遏行云,不容商讨与质疑。
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二十四字,金玉箴言,寒光凛凛,触目惊心。
口吻措辞,凛烈浩然,千年经典流传,绝无仅有。
望中犹见,《终始》位高权重,古贤倍加推崇。
望中犹见,药囊斜背,长袍布鞋,沉稳,自信,恬淡,仁慈。
望中犹见,仗针四方,俯仰天地,察色按脉,消未患,起沉疴,行针气至,效如桴鼓。
此时耳边响起医圣之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古贤行医生活犹见一斑。
汉唐以后,传承有瑕,鲜用此法。近代更是寥若星辰。如今 爱医人士觉醒,开始追溯精神的家园,开始寻找古中医。我用了《终始针法》,疗效非常好,令人瞠目结舌,称赞不已。察色按脉,取穴运针,法度森严,围绕一个核心:气,脉。百病皆生于气,六淫七情,障碍人体经络的脉气正常运行从而导致生病。我们用针,把经络的脉气运行调整正常了,那么人体就健康了,疾病症状就会消失。《灵枢》是许多古贤在不同年代的文章集合,里面有许多针法。《终始》是《灵枢》最重要的文章之一,是最基础、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种针法。因为它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规范的临床实操。我不揣浅薄,抛砖引玉。
第一,奠定了针灸的基础……调阴阳。针灸的目的是调整人体阴阳之所偏,达到阴平阳秘,阴阳两字贯穿整本《黄帝内经》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这是纲领性的说法。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这是具体的说法。
天地之气的能量变化,产生了阴阳的状况,简单的说,阴阳指的是时空,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白天为阳,夜晚为阴,高为阳,低为阴。
阴阳的概念引入到中医里头,断然不是哲学也不是玄学。当年黄帝在日理万机的时候和歧伯来研究上古医学就是为了确确实实解决当时劳动人民的病痛,绝对不会作为一个闲聊的话题。当年黄帝俯仰天地,观察万象,看到四季变化对大自然的影响,觉得气起了作用,也就找到了道。春天阳气相比阴气多一点,但还是少,那是属于少阳,冬天阴气相比阳气多一点,但阴气比较少,属于少阴。阴阳概念解决了四季的来源。从而通过类比解释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可见阴阳概念一开始,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所以说调阴阳不是一句口号,还是有确切的操作是能够运用在临床上解除人体病痛的。
故《阴阳印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然则,歧伯对日: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如此这般,阴阳的范畴包罗万象,大到无边,小到尘埃。落实在人体上如何操作呢?
歧伯日: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阴阳虽大,却可见可触的,终究归一,只有我们找到这个“一”,用针调起阴阳之所偏,那么可以让人体回到阴平阳秘的状况。
如何找到“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气交变大论》
下面让我们诵读经典,跟着圣人寻找道,寻找一。
《素问.宝命全形论》歧伯曰:夫人生于地,是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是天地阴阳二气的化生,是天地一个缩影。
故而,“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给天地阴阳之变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
天地有四时,人有六经(十二经)
《止痛论》: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天人相应,如何相应,如何操作?医学是事实,是能够解决现实的问题,如果没有操作,这一些只能是高谈阔论,起不到实际的作用。
《终始》: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仍然口气凌厉,毫无商讨,却石破天惊,一语道破天机。脉为桥,连接了天与人,通过脉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天地阴阳的状态,同时也能够体察自身的阴阳情况
于是乎,“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具往来也。”
冰雪融化,小草发芽,我们知道春天来了,天地之气偏于少阳。金风送暖,树叶枯黄 我们知道,秋天来了,天地之气偏于太阴。
人呢?我们怎么样知道人之气所偏呢?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伟哉,先贤!这伟大而光辉的论断,让我们找到了“一”。在这里任何赞美的语言、华丽的词藻都显得苍白。这一条金科玉律,在人类与疾病奋斗的黑暗中闪闪发光,指引着一条颠簸不朽的道路方向。疾病虽繁,终属阴阳。阴阳虽大,其要归一。
世界万物千奇百怪,气候多样,当下的季节只能是一个。目前你只能拥有春风却不能同时拥有秋月。人体疾病症状层出不穷,但阴阳所偏只能是“一“,只能是表现在一条经上(表里经共二条经)
黄帝曰: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 ,若言三脏俱行,不在法也。《示从容论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