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冬至,今天圣诞节,大家晒红绿元素,晒照片,晒关于圣诞的各种主题,非常热闹。稍微有点正确价值观的,都不该去评价人们选择自己的方式热爱生活。
辩证理智的看,我们对我们对冬至的热情并不算低于圣诞,其实冬至的热情挺高的,今年深圳的饺子基本上售罄就是一个证明,去年冬至吃饺子排了一个多小时队。
但圣诞的元素和载体太丰富,有圣诞老人大ip,有主题色,有服装,有装饰品,有还有平安夜预热。照相馆还推出了圣诞节主题拍照,又赚了一波。商家都喜欢蹭热点,如果冬至流行穿汉服,那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虽然这两年逐步让我坚信美帝亡我之心不死,但我也承认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不够强烈,感觉缺少载体,缺少一种渗透骨子里的文化标签,或者说不是标签而是融进生活中的察觉不到的。
聊到这里,我对街上穿着汉服的群体表示敬意。多说一嘴,我跟老婆聊天说“中国李宁”的商标用到“中国”应该是经不起广告法推敲的,但是近几年的设计对“敦煌元素”的追寻和原创,让我也愿意主观偏袒“中国李宁”。一曲《龙拳》在耳边回荡,无理由的吹捧周杰伦。我私自认为周除了才华过人,应该是发自内心认可找到了民族的东西,并且产生了力量的。
扯远了,回到节日。我认为最严重的问题,是传统节日的元素跟不上现在的需求,以前最重要的是填饱肚子,老一辈说一到过节就能吃顿饱的,大鱼大肉,过节当然隆重且值得期盼。
现在每天都可以吃的跟过节一样,过节如果还重点在吃的元素,很难跟平时拉开差距。弘扬传统节日近年来最有效的举措之一就是跟假期绑定了,因为放假是大事,是硬需求。至于其他节日元素,是通过与时俱进或者往前追溯能否丰富,是ZF引导还是民间自发,不得而知,但真的期待。如果有,我会去跟众凑热闹的。
前段时间玩剧本杀是一个古代本,大家都需要穿着古代汉服,或佩剑,或执扇,梦回唐朝,江湖往事!也拍了一些照片,事后大家讨论都觉得很好玩,服装也很棒。
这两天听一个心理节目,聊到为什么有的人相信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主播说适当的幻想世界其实也是可以的,可以寻找到一定的力量和自我表达。不禁羞愧,想到高中时期初读文字“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痴迷感慨,竟然在后来看了一些心理学行为学经济学的皮毛之后,没有了幻想,再没梦回过唐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