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是一个内容的时代,不管你现在是做搜索的、做工具的、做电商的、做游戏的、做社交的,最后都会变成做内容的。产品增长到瓶颈了?试试做内容吧;GMV上升不够快?试试做内容吧;用户粘性太差了?试试做内容吧。
于是我们就看到,市面上各种各样的内容产品层出不穷: 免费的、付费的;图文、音频、长视频、短视频;文章、问答、专题……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内容产品做不到。当期最红的辣子鸡莫过于南抖音北快手,占据了今年以来中国互联网人的视野:
抖音和快手掐起来啦!
抖音和微信掐起来啦!
快手和A站掐……哦不搞到一起去啦
平台、社区和社交好了,那么作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我们就要开始思考了: 市面上有这么多内容产品,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可以被分类吗?如果可以分类逻辑是什么?决定这些内容产品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下面是我的观点,仅供参考。
内容产品从功能的角度来说大同小异,无论是PC时代的论坛、贴吧,还是移动时代的知乎、喜马拉雅、抖音快手B站,从功能上来看,无非是以下功能的各种变种:
1. 内容生产,主要就是图文编辑器和音频视频录制SDK,核心是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一般产品做的都很相似,近期出现比较有亮点的就是抖音用音乐+特效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高质量视频的拍摄成本。
2. 内容分发机制,主要是通过时间流、运营推荐,关注关系、算法推荐这4种方式做分发,现在主流的是后两种方式,微信订阅号是关注的集大成,今日头条是算法推荐的集大成,目前大部分内容产品都是在二者中间选取自己的平衡点。
3. 内容消费,也就是你实际消耗内容的载体页面,对论坛来说是帖子,对知乎来说是答案页,对喜马拉雅来说是音频详情页,对抖音快手B站来说是视频详情页,大部分产品的创新都在这个功能上集中体现,比如抖音的下滑切换为用户提供了沉浸式体验(这点比快手做的好)。
4. 基于内容的互动,通常有点赞、评论、赞同/反对、打赏,其中点赞和评论算是标配吧,没什么特别的。
5. 个人主页,展现用户个人信息和在平台上的内容生产消费痕迹,各个产品差异大,比如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里的个人主页只显示你生产的内容,而微博、知乎还会显示你互动的内容(主要是点赞)。
从功能角度分析,其实是最基础的分析方式,而且并不能有效地抓住核心,因为功能只是最终的产品表达,但我们要往上思考,为什么功能会这么设计?也就是产品表达背后的产品思想是什么?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认为内容产品可以被分为以下3类: 内容平台、内容社区和内容社交,下面逐一来分析。
内容平台,主要是通过平台机制的设计,将内容的供给和需求匹配起来,核心解决的是匹配效率的问题,最典型的例子是今日头条。头条的模式很简单,前期通过爬虫的方式抓取大量内容(我们不生产内容,我们只是内容的搬运工),通过手机预装来规模化、低成本的获取用户,供需都有了,剩下的就是利用自己强大的算法能力,不断提升匹配效率,降低用户筛选、搜索内容的成本。对于内容平台来说,决定成败的关键就是平台机制是否能足够有效地提升匹配效率。
当然,模式是简单的,但实际执行是困难的,很多内容产品在做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如下问题: 供需资源失衡(比如问答平台只有人提问没有人回答,不用多久就挂了)、供需结构错位(比如针对大学生的内容平台整天提供高考怎么调整心态的内容)、匹配效率难以提升(不知道怎么评估、更不知道怎么优化)。
内容社区,主要是通过价值观来聚合同质内容和用户,例子太多了: 豆瓣、贴吧、知乎、抖音、快手都算。社区的发展路径通常如下: 早期通过相同兴趣或者观点聚合一小批高质量墨种子用户,在垂直领域产生出高质量内容;中期通过这些高质量内容的传播,提升社区知名度,然后进入大量新用户,原有价值观会遭受新用户的冲击,此时开始考验社区运营者的水平了,可以有上中下策:
上策, 将原价值观进行升华,提炼成更高维度的价值观,以兼容低维度的不同价值观;
中策,对社区内用户进行隔离,通过版块(论坛最常用)、算法、关注关系等方法,使得用户只能看到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内容;
下策,全面拥抱新用户,对老用户进行战略性放弃。
相较于平台来说,社区开始从内容向关系进行倾斜,社区用户通过消费内容而关注到其他用户,“人”的属性得到了加强。
内容社交。是先有社交后有内容,人们是基于社交关系才来消费内容的,典型例子是微信,你看朋友圈是因为那是“朋友”发的内容,即便是晒娃炫富秀恩爱这些没营养的内容,因为有了“关系”的魔力,也变得有吸引力。内容社交模式中,内容生产是为了表达自我,内容消费是为了了解他人,有了社交关系内容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内容社交会遇到的核心难题是什么呢?
1. 当社交关系断裂后,内容就无以为继了。最典型的例子是人人,人人的用户生命周期只有4年,刚上大学时注册,大学期间不断与其他用户建立关系并大量产生&消费内容,毕业后就将关系转移到通讯录/微博微信,基本不会再使用了。
2. 无法通过内容获得新用户。由于内容社交的特性,决定了它很难产生高质量、有价值的内容,无法像内容平台或社区那样,通过高质量内容源源不断地从站外获取新用户。豆瓣、知乎、小红书这些产品都产生大量的原创优质内容,通过内容吸引同质新客,新用户进来后产生更多优质内容,更多优质内容又吸引了更多新用户,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
3. 劣质社交关系带来劣质内容泛滥。去年我为了买房加了很多地产中介的微信,从此我的朋友圈里充斥了杭州各种楼盘信息和各种地产销售鸡汤。微商、鸡汤、各类销售……让很多用户戒掉了朋友圈。
比如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一句话总结: 内容平台的核心是效率,内容社区的核心是价值观,内容社交的核心是关系链。产品能不能成,就看是否有办法保证核心问题的解决。
最后补充一个观点: 3种内容产品的模式差异极大,虽然功能看似雷同,但背后的需求和逻辑完全不一样。正因为如此,所以内容产品间的转换是非常困难的。举个例子,今日头条当年以算法带来的内容分发效率极大提升,从众多内容产品中脱颖而出;后来想从单纯的内容产品向内容社交转变,上线了头条号、将关注作为独立tab,就差上私信功能了,结果呢?现在今日头条仍然还是那个内容平台,没有谁会去上面做社交。知乎作为目前中文互联网世界最大的内容社区,沉淀了大量的用户关注关系,于是自然想向内容社交发展,上线了“想法”并且作为独立tab存在,结果呢?大V们相互之间通过知乎认识,然后加微信好友,到微信里去互动了。据说微信最近在改版,要将订阅号改成信息流,我认为大概率也是失败的。毕竟,效率第一、价值观第一和关系链第一,三者你只能选一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