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想法
《我们仨》: 没有虚度的此生,唯有温暖朴素的爱藏在日常岁月中

《我们仨》: 没有虚度的此生,唯有温暖朴素的爱藏在日常岁月中

作者: 玉筝 | 来源:发表于2020-01-10 18:08 被阅读0次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所。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阳光耀眼的午后,终于看完一直想看的《我们仨》。心里有种莫名的惆怅与感怀。

    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用心记述了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人开始思念我们仨。她说:“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在这本《我们仨》的回忆录里,我读出了杨绛先生朴实无华文字叙述下难掩的痛彻离别之情。

    《我们仨》开篇从梦境开始,黄昏薄暮中,忽然钱钟书不见了。这个梦境意喻着离别,“怎么一声不响地撇下我自顾自走了。”

    在这个“万里长梦”中,也回忆了和女儿阿瑗的离别。“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起流下泪来。”

    《我们仨》最令我感动的是一家三口温暖朴素的快乐相处。

    01

    钱钟书常自叹“拙手笨脚”。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一样一把抓。就是这样“拙手笨脚”的钱钟书,也会大显身手,一个人做早餐,煮蛋,烤面包,热牛奶,做浓香的红茶。把做好的早餐端到杨绛先生的床前,以便醒来就可享用。

    这种宠妻方式,没有几个人能做到。钱钟书和杨绛先生一生相爱相伴,感情至臻至纯。

    02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杨绛先生,婚后陪伴钱钟书去英国牛津求学。考虑到求学费用,不想再给家里增添负担,杨绛先生选择做旁听生。两人每天各自在起居室静静地读书,工作。每天都会出门走走,空闲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和在院子里来回踱步。“探险”,就是出门散步。

    在“探险”的路上,发现了新的适合居所,就搬离了租住的老金家。刚开始两个人都不会做饭,然后他们就会玩做饭游戏。杨绛先生做午饭,钱钟书当助手,不断的发明,不断的试验,由原始人的烹调渐渐开化,走入了文明阶段。

    闲余两个人一起谈诗论诗,一起背诗,一起读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杨绛先生平时看书看到可笑处并不笑,看到可悲处也不哭。钱钟书看到书上可笑处就痴痴笑不停,但是从来没有看到他看书流泪。

    当然,两个人的生活也不是没有争吵。曾经两个人在轮船上吵架,只是为了一个法文的读音。后来两个人讲定,不妨各执一见,不必求同;但是后来的相处中,遇事两人还是商量决定

    03

    杨绛先生在英国生下女儿阿瑗,女儿长到四五岁时,就和她爸爸成了“哥们”。不知道为什么,钱钟书一下子就赢得了女儿的友情。他们两个立刻就成了好朋友,没大没小的玩闹,一起玩笑,一起淘气,一起吵闹。钱钟书在女儿的一个鞋子里塞上笔筒,里面有毛笔、画笔、铅笔;另一个鞋子里塞上扫床的扫帚把。

    杨绛先生爱整洁,阿瑗和爸爸结成一帮,暗暗反对妈妈的整齐。“例如我搭毛巾,边对边,角对角,齐齐整整。他们两个认为费事,随便一搭更方便。不过我们都很妥协,他们把毛巾随手一搭,我就重新搭搭整齐。我不严格要求,他们也不公然反抗”

    04

    汪曾祺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写道: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钱钟书的童心,让三口之家充满了欢声笑语。

    《我们仨》写尽了杨绛先生对丈夫对女儿无比深切绵长的怀念。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仨》: 没有虚度的此生,唯有温暖朴素的爱藏在日常岁月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xbp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