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最近几年间端午节已经“不能快乐”了。
每年到这个时候,朋友圈微博就开始了刷屏的“端午安康”,似乎快乐成了一个人没文化的象征,一些似乎很懂的网友还会给你安利——因为端午节是用来祭祀的,这样严肃的日子,不能祝端午节快乐,只能“安康”。
端午节,本来叫做端五节。起源于古时候的吴越地区,也即现在的江浙一带。端者,两端,五,初五。简单来说,这个日子的原意其实就是一年最中间那个月初五日的意思。而端午节也有叫端阳节,天庆节这样的叫法,时点在夏至日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习俗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彼时,屈原尚未出生。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每年阳历的夏至日在6月22日,这一天对应到我们中国的农历里面就刚刚好是五日,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古时候吴越地区的人在夏至和端午这两天祭祀水神,以祈祷下半年的风调雨顺。而祭祀神明的节日,包括春节,冬至都含有祭祀成分,大家其实基本上都是过得喜气洋洋的。该类传统古节日,不同于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悼亡王纪念日。
从现有资料看,一致公认“端午”二字首次出现在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根据相关史料可以推断,从东汉至隋唐这四百年间是夏至节与端午节的相融期。隋代杜台卿的《玉烛宝典》第五卷写道:“南方民之竞渡,也谓屈原沉汨罗之日,并揖拯之。在北舳舻即少,罕有此事。”宋朝的《岁时广记》也记录过:“龙舟竞度之事,起越王勾践。盖断发纹身之术,习水好战者也。”
宋初宫中端午节要观“水嬉”(不是表演屈原投江),并奏乐一日(奏欢快的喜乐),朝廷还要赏赐群臣各种应节礼物与衣料。《梦梁录》:“五日重午节……御书葵榴画扇,艾虎纱匹段,分赐诸阁分、宰执、亲王。”宋宁宗杨皇后《宫词》:“内家衫子新番出,浅色新裁艾虎纱。”元人叶颙亦有诗云:“内家端午赐新衣,万姓千官乐盛时。”
明代端午节在奉天殿举办筵宴,君臣好吃好喝并诗文唱和,皇帝后妃还去西苑看斗龙舟、划船,或到万岁山前插柳,看御马监勇士跑马走解(在马上表演技艺),《謇斋琐缀录》:“永乐间,禁中凡端午、重九时节游赏,如剪柳诸乐事。”端午还有专门用于过节的盛装——五毒吉服,宫眷内臣和外廷官员都要在端午这天穿吉服(没有说把端午节当忌辰过全员穿素服的)。
无论从哪个古代的民俗、风俗记录里面,都能看出来民间端午节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与各种美食,端午节的时候其实都是开心快乐的,没有哪一项是为了引发人们的忧伤、让人不快乐的。
就连所谓“不能说快乐”的清明节,也有蹴鞠和荡秋千、放纸鸢等活动,查慎行《清明日蒙陰道上观鞅戏作》:“隔墙闻笑声,人在花枝下。花枝旋摇动,傍有秋千架。何人挟飞仙,天半飘裙衩......”宋代以后,放纸鸢逐渐成为清明节的习俗。春暖花开,放飞纸鸢,祈除病消灾,求太平好运。
至于“端午安康”这个说法,我考古了一下互联网,大概是2015年6月,据说是一个叫杨广宇的非遗专家最先提出的,而这个人在网上根本找不到有权威的详细信息,说明不有名、不权威,可就是这一个用法被这样的人人安上了一个不这么用就显得没文化的标记。动辄得咎,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总之古人想尽了办法要让节日过得很快乐,现在却被一条谣传瞬间摧毁。直到今年这个端午节,依然没有多少人敢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没有屈原在端午节这天投江,人们在端午节该赛龙舟赛龙舟,该吃粽子吃粽子,不管屈原是否投江,是否在端午节那天投江,该有的端午习俗都并未改变。
端午节,大家想安康的就安康,希望重庆的就祝你重庆,要瑞丽的就祝你瑞丽,想快乐就去尽情快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