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块钱”和“一块钱”一样吗?

“一块钱”和“一块钱”一样吗?

作者: 果不不 | 来源:发表于2019-03-20 18:46 被阅读0次

    首先来玩个小游戏:

    你打算去剧院看场演出,票价是300块钱,有以下两种情况:

    1.你还没买票。到了剧院门口,当你掏出钱包准备买票的时候,发现丢了300块钱,你还会继续花300块钱买票吗?

    2.你已提前买好了票。到了剧院门口准备掏出票的时候,发现票丢了,你还会继续花300块钱重新买张票吗?

    上面这个实验最早是由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设计的,结果表明:

    当发现钱丢了的时候,近九成(88%)的人会选择继续买票;

    当发现票丢了的时候,超过一半(54%)的人会选择不再买票。

    原因是什么呢?

    当丢失的是钱,你们会把丢失的300块钱和买票的300块钱区分开来考虑;

    当丢失的是票,人们会把已花出去的钱和后来买第二张票的钱放在同一个账户里进行估价,觉得看一场演出花600块钱太贵了,不看了。

    同样是300块钱,没本质区别,但人们的选择差别怎么如此之大呢?

    其实,这种决策不合理不精明的事,每个人都会有。

    你有没有发现:

    身边有些朋友吃一顿饭花好几百块钱,不觉得贵;买一本书或者是知识产品,只需要几十块钱,却舍不得。

    有些朋友给孩子报班学习,花几千甚至几万块钱,一点儿都不心疼;给自己花钱的时候,却精打细算。

    心理学中,这种不够理性的购买决策称为消费者的心理账户

    人们在进行决策时,有两套算法:经济学算法心理学算法

    经济学算法中有绝对的理性,每一块钱都是可以由等价物替代的,只要绝对值相等。

    心理学算法中每一块钱却是不一样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是专款专用的。

    生活中影响消费决策的实际上更多的是非理性的心理学算法,也就是心理账户。

    如何运用心理账户,让用户在你这里消费时“有钱任性”呢?

    第一,概念替换。把用户原本舍不得买的产品引导到另一个他容易掏钱买单的心理账户。比如脑白金属于健康类消费品,有多少人愿意花几百块钱买来自己吃呢?“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这句广告语就是从用户不容易买单的“消费账户”转移到容易买单的“礼品账户”中。选择合适的心理账户,实际上是给用户一个更容易说服自己买单的理由。

    第二,创造收益。让用户不再关注“消费账户”,而开始关注“净项收益账户”。很多商家打出的满200减100,满500返300的促销活动,远没有打折划算,用户却愿意买单呢?这种满200减100的玩法者其实是让用户觉得自己不是花了100,而是省了100。

    第三,项目打包。将有关联的消费项目打包,将用户不愿意接受的费用打包在他习惯性消费的账户里,让他只为一件事付费。酒店往往将房费、早餐费、上网费都打包在用户习惯付费的房费的心理账户中。

    总之一句话:想让消费者买单,你得有一个更容易说服他自己的理由。

    同样是100块钱,

    吃一顿饭是哪个心理账户?

    投资自己又是哪个心理账户?

    你更容易为哪个心理账户买单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块钱”和“一块钱”一样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xet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