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看了《相约星期二》,上一次看是在2020年初疫情封城的时候,这一次是因为最近依旧被死亡焦虑折磨着。
这本书的开头问了我们几句话:
“你有知心的朋友吗?你对自己心安理得吗?你有为社区贡献过什么吗?你想不想变得富有人情味?”
这些问题我也常常问自己。
我有聊得来的朋友,我一直很感恩她们。
我现在对家人在大部分时间是心安理得的,但是偶尔会觉得自己还可以再多一些关怀,这是我在痛苦地走过了10年之后,第一次想起自己承担的责任时不会再无助的哭泣,甚至觉得自己已经做到了我应该做的。
我觉得自己对于社会的贡献还是太少了,我常常希望自己可以做出好的产品或者影响一个,两个人,但是并不都是能有好的结果,我喜欢沟通和交流,喜欢看着别人在我的行动有一点点的改变,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名老师,既有研究的能力,也有培育学生的能力。
至于人情味,我觉得自己看起来似乎比以前更有人情味儿。我想起年幼的时候看到家人离去并不会哭泣,但是年长之后每每想起现在的家长会离去,就会情不自禁地悲伤流泪,也许是阅历的增加让我更能感同身受或者说更加害怕失去,更愿意去体谅别人。
关于文化的建立
书里问道,我们的文化里是不是也在教授一些错误的东西?你敢不敢去拒绝一些错误的文化
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文化吗?不去关注别人的闹剧和生活,只关注如何去建立自己的生活,跟关注朋友,关注学主,关注学习和思考,这对我来说还在不断尝试。
关于如何获得有价值感
书中说,你要是想要生活有意义感,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馆。
金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成为完整的人,同周围的社会建立完整的联系。
想要让别人爱你,至少也让别人感觉到你的爱。
关于选择
在一些琐事上可以有偏向性的答案,那一些重大的选择上呢?那些不做就会遗憾但是又担心自己做不来的事情呢。
我常说我这也做不到那也做不到,实际只要我开始做了,我发现对我来说这都不是难事,大部分人能做的事情我也都能做到,只看我想不想做。其实大家都差不多,只要真心想做的并且在做的,至少个人会有一些改变。
关于婚姻
也许有机会可以有一个家庭,大家一起相爱,让我学会如何对另一个人承担责任,学会如何全身心地去爱。
接受所有的感情,恐惧,孤独,悲伤...然后超脱它。
关于大学
大学里更重视个人的发展,而不是职业的发展。
关于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也会增加,至少病痛会增加,这会促使人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
如果你一直不愿意变老,那么你一直都不会幸福的。
虽然我经历过十几岁的生活,但是我真的能理解十几岁的人吗?在我已经离开了十几岁的生活那么久之后。
30岁的人都去哪儿了呢,比我年龄大的人都去哪儿了呢,我想跟他们一起工作。
我时常会怀念过去特别健康的时候,但是过去又会更怀念再过去些时候的健康,以前的怀念常带着些无病呻吟,现在虽然怀念,但也慢慢能接受病痛将会不断找上我的现状,年龄跟五月份的到来一样是无法阻挡的。
我梦想中的一天。
自然醒来之后,吃两个鸡蛋,喝一点麦片或者牛奶,早上看会书,输出笔记,中午跟朋友一起吃饭,下午去做志愿者,跟老人或者孩子们聊聊天,晚上运动完之后写会儿日记,再看会儿书。
关于未来
朝着最近的那个点努力,而不是遥想遥远的以后,一次努力可以以3个月为时间线,比如5-7,8-10,11-1。
关于死亡的书
《最后的告别》《相约星期二》《直视骄阳》《温暖消逝》《遗愿清单》《此生未完成》《练习告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