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初见
《得到APP一周年|有温度的学院与学员》

《得到APP一周年|有温度的学院与学员》

作者: 郭志远_老马铃薯 | 来源:发表于2017-06-08 21:01 被阅读0次

    我查了下“得到”中的记录,是从2016年12月2日开始,2月25日《精英日课》 ,3月28日订阅了《熊逸书院》 ,4月10日《超级个体》,5月6日《5分钟商学院》。

    最开始,是朋友通过微信推荐罗胖的罗辑思维文章给我看。觉得写的很不错,消除了我的一些认知盲点。当有第二个朋友推荐文章时,我开始行动起来了,下载了“得到”APP,1分钱订购了“罗辑思维”,当时我记得是第四季吧,看到专栏里满满上百篇的待阅文章,当时心里感觉就是“赚大发了”。现在经过《5分钟商学院》的认知提升,我知道,从那时起,我就进了套路,已经给自己贴上了用付费方式认知升级的标签了。

    翻出从来没用过的手机耳机,1.5倍速音频。那一阵子,疯狂的追进度。因为只是听,没有做笔记、反思、实践,所以听得很过瘾,很舒适。像罗胖说过的,缓解了我的知识焦虑症。

    后来订阅了《精英日课》 、《熊逸书院》,我还是一个潜水者,只看正文,不看留言,不留言,不实践。因为要追以前的文章,这时候我在“得到”上每日停留的时间已经超过上微信的时间了。

    直到订阅了《超级个体》、《5分钟商学院》,里面反复强调输出、践行,我决定要有写作输出。这下感觉轰的一声,立马手忙脚乱起来,进入了非舒适区。每日上下班路上听音频,早晚看栏目更新,摘录心得和笔记到“印象笔记”中,如果有感悟就写留言,隔一天再去看大家的留言,还要在生活和工作中践行其中的认知和方法。我写留言喜欢留下分享或感悟类型,不愿用增量信息量不大的留言浪费其他学员的时间。 有几篇留言被加精了,呵呵,小确幸一下。

    觉得以后“得到” 会是个高质量的付费知识服务流量入口。查了下得到日志,我每天差不多要三四个小时在上面。我在手机上查耗电量统计,“得到”13%是榜首,微信只占了3%。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的文章,我已经很少去看了。

    得到中的专栏,我觉得有一部分是提供认知升级,学习的目标是内化到头脑中,纠正认知偏差,指导以后思考、办事时的偏见。如,《精英日课》、《熊逸书院》。

    还有一部分,在纠正认知偏差的同时,还提供了实践方法和工具,如《超级个体》、《5分钟商学院》。我觉得这是新模式的互联网学院和学员社群。借用专栏中的说法,打造了长尾爆款,系统性的利用碎片时间,结合了人的本性,及时制造反馈,加精激励,学员互动,这些都是使我坚持下来的动力。

    半年来每日相处,得到已经成为我不可或缺的部分。真心希望“得到”能够越走越远,越走越强。

    有一些小建议:

    1、多数专栏,我都是后加入的。每日除了学习当天的文章,还要追进度。老师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新更新的文章以及留言上。我在追前面的文章时,体验就没有那么好了。有时看到有线下讲座、直播、众筹调研的活动,也肯定是已经结束的了。

    我们可否为已经讲过去的各个模块留个交互阵地。任命或推选一个助教/版主/学长/守护神。像马拉松比赛一样,大部队过去了,每隔一段路,都有专人提供服务。协助对新的分享留言加精,对此模块中针对践行提供反馈和支持。让追赶队伍的后来者,一直感受到有人关注。

    这一模式甚至可以持续到专栏的一年期结束。还能保持活跃交互,继续进步。如果还有新加入者,也能感到仍旧是有温度、有活力的学院。

    《5分钟商学院》专栏中曾经讨论过要不要出书。我觉得我们可以不要纸质书,而是在“得到”中为每个专栏留下一部活的电子书,一部会变厚的书,一部手册书,一部践行记录书,社群活动书。每日都在增加新内容。像刘润老师为每集所写的2万字稿子,如果也能放进去,该有多好。我觉得我会为这样的学院社群每年续交会费的。

    除了前面所说的主体模块的版主,也可以按地域成立分舵,便于组织线下活动,做分享、做交互、练演讲,个人觉得OTO线上线下结合或更有助于践行。

    2、建议在每个学员使用得到的周年日,发个精致的年报给个人。反馈一些很有意思、很有成就感的数据。比如,总最长一天的使用时间、留言次数、加精次数、超过了97%的学员,等等。让会员可以朋友圈转发出去,估计能收获点赞无数。

    3、建议学员留言可以上传自己的语音。60秒,锻炼演讲和表达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得到APP一周年|有温度的学院与学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xgt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