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有学习动力,怎么说都不听,还有些孩子不想学习甚至直接想辍学,学习动力从哪里来,我相信现在的很多教师和家长都在愁这个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学习动力从哪里来。
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是学习任务设计,让学习任务去驱动学习动力。
举一个例子:前不久,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张悦颖校长给我发了一张照片,几个孩子兴奋地举着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呢?你肯定想不到,居然是孩子们的粑粑。为什么要把这个东西带到学校呢?
原来小学四年级科学课教材有一个单元,叫“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传统教法,老师要先讲一遍人体有哪些消化器官,然后对照人体消化系统图,指出食道、胃、小肠、大肠的位置,说出各自的功能,最后来个测验,考考学生记住了没有。这种灌输式的学习对孩子来说有点枯燥。
所以,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就尝试把这个单元设计成了一个学习任务,叫做“玉米粒儿的旅行”。让孩子把一颗玉米粒儿直接吞下去,看它是否会从粑粑里拉出来。
那几天校园里可热闹了,好几个孩子早上一进学校,就兴奋地举起小盒子,对老师说:“我的玉米粒儿已经拉出来啦。”有的孩子有点沮丧:“为什么你的拉出来,我的却不知道去哪里了?”
带着这种好奇,孩子们继续做实验。他们把馒头、蔬菜、水果切成小块,装进塑料袋。再加入水,反复地揉捏挤压这个袋子,模拟胃的工作。然后,把煮熟的玉米装进吸管,边揉捏袋子边吹着玉米粒往前推移。孩子们发现,有时候玉米粒被卷到其他食物里碾碎了,有时候却完整地排了出来。这样孩子们就体验到了,每一颗玉米在肠胃蠕动过程中遇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这还没完,孩子们还要小组讨论,总结出保持自己和家人消化系统健康的几种好办法,并且设计出家庭平衡膳食的方案。
一周后,爸爸妈妈们拿到这份方案的时候都很意外,有些科学道理家长也是第一次知道。不同的孩子对方案也有不同的表达,有的用清单,有的画漫画,还有的给家庭成员开出健康处方……爸爸妈妈把这些方案贴在客厅的醒目位置上,让孩子有了持续学习的热情。这就是学习任务的魅力。
为什么设计了学习任务,孩子就会充满动力?
认知科学规律告诉我们,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在心里确认三个问题:
一是我喜不喜欢这件事;
二是这件事对我重要不重要;
三是这件事我能不能做好。
只有在这三个问题上的回答始终保持肯定,那么一个人就会持续地处于学习状态。这就是学习任务设计能够激发动力的原因,它会让学习过程发生三个转变:有意思、有意义和有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