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胞胎养育笔记(二)

作者: 王媛媛_双胞胎宝妈一枚 | 来源:发表于2018-03-31 18:47 被阅读7次
    一位心理咨询师麻麻和一对双胞胎小姐妹的故事

    3月19日 双胞胎养育笔记—#论闺蜜的重要性#

    俩娃有个小闺蜜D小妞,幼儿园在一起上了两年,关键是我和这姑娘她妈成了闺蜜,于是自然三个孩子在一起玩的时间就多了。

    周末晚上去过夜,仨人为一件事争论起来。妹妹本来提出了一个对D小妞有利的建议,但是D小妞说:“妹妹,凭什么老听你的呀?也应该听姐姐一回。” 虽然姐姐提的方案对D小妞不利,但是本着对道德和秩序的朴素情感,D小妞还是选择了打抱不平。

    就在去年,仨姑娘一起去迪斯尼的时候,D还因为姐妹俩吵架,不知道站在谁那边苦恼呢。现在已经俨然成了一个小调解员,有了自己的立场。我家俩妞呢,也因为D的介入更快的达成了一致——毕竟在朋友面前打架可不是什么有面子的事情。

    有了闺蜜,双边关系变成了多边关系,感觉几个妞的情商智商都蹭蹭上升啊。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周末有人接管俩娃过夜,自由的感觉真好,yeah!

    3月20日 双胞胎养育笔记—#关你屁事#

    听朋友说,某天出门坐车抱着孩子,遇到一个大妈带着自己的孙子,问,你这孩子多大了啊?答曰六岁了。大妈说:那还抱啊?一副“你这么教育孩子不对”的表情。朋友无奈的说,孩子不太舒服。其实她内心OS是,关你屁事。我意淫下,如果当时发挥的好,可以这么怼她:“您的孙子啊?” 老太太说,是啊。然后咱可以说:“你儿媳妇真不懂事,这么大岁数怎么还让你带孩子呢。”

    我记得以前孩子小的时候,带娃逛公园,也是一大妈,在旁边打量俩孩子说:“我觉得这个长的更漂亮。” 我很无语,心说谁问您意见了?但是咱得有素质啊,我礼貌的说:“在我眼里俩孩子都漂亮。” 可大妈听不出来:“那是在你们当妈的眼里,在我们外人眼里就觉得那个更漂亮。” 我特想怼一句:“旁边那位阿姨比您可显年轻多了,操心多了长皱纹。” 可惜当时被气着了,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哎,现在想想还很遗憾。

    怎么应对这些不相干的人对孩子的各种评判呢?大家有什么好招儿没有?

    3月21日 双胞胎养育笔记—#海豚引发的纠结#

    起了个大早赶飞机去三亚。在车上这俩就开始憧憬着能跟海豚玩,我说应该不能一直玩,海豚一直在浅水里受不了,它得去深的地方游。老二突然深沉的说:“把海豚抓起来,他们都会死的。这些人让海豚表演,给自己挣钱,他们太坏了。” 她这个弯拐得有点儿大,我不知道如何接下去。我就说:“人们有时候喜欢动物,想跟动物们近距离的接触。可是在大自然的环境里,又很难去接触,于是就想到这样的办法,把动物们抓起来观察研究。” 娃说:“可是这样动物会死的。” 

    我突然觉得孩子们长大了,她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价值观,道德标准。我很想跟她们聊聊这个部分:“有时候人们认为,喜欢什么就要拥有什么。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喜欢。你觉得真正的喜欢是什么呢?” 孩子说:“应该给它自由。” 我很佩服:“是啊,真正的喜欢是要按照他需要的方式去对待他,而不是按照你喜欢的方式去对待他。比如你喜欢吃红烧肉,也给海豚喂红烧肉行吗?” 孩子说海豚喜欢吃小鱼。我说:“对啊,所以海豚喜欢生活在海里,自由自在的,如果人类因为喜欢它,把它困在一个小池子里,它就不会开心。” 孩子们若有所思的沉默下来了。

    过了一会儿,老二说:“可是我真喜欢跟海豚玩,我还是想把它抓回来。” 宝贝儿,妈妈当然也懂得的。本我和超我的冲突总是存在的,就看你的自我怎么调节了。不让自己为了欲望太羞愧,也不让自己被欲望所绑架,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呢,妈妈也没有答案哪。也许以后你们会因为喜欢海洋去学习潜水,到动物们的家里去跟他们亲密接触呢。

    3月22日 双胞胎养育笔记—#每个孩子的天性都不同#

    我家两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惯例表”,这个方法在我家实施了快三年了,现在的惯例表都是她们自己做的。结果呢,每次提醒老二,她一般都会按时完成洗漱,按时上床;但是老大磨磨唧唧,每次都说“再等会儿,再等会儿,我还没玩够呢”。自打学了儿童心理学,我就知道,这是孩子先天的差异。老大属于注意力转移比较慢的那种孩子,就是说,一旦她把注意力投入到某件事情上,你想让她很快的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那是比较困难的。而老二则相反,她的注意力转移比较快。

    也许很多人会把注意力转移慢当做是专注力强的意思,但其实不是,注意力转移快慢是与反应速度相关的,这个部分与生理因素——也就是遗传关系比较大。而专注力强弱则与孩子的有意识的控制自己注意力的投注方向和持续时间有关,是可以后天培养和引导的。

    最好的养育方式,就是无论孩子天性如何,父母都能对TA做出比较恰当的反应,用适应孩子天性的方式来养育TA。慢的孩子你就耐心多些,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你就培养TA有意识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好动的孩子你就帮TA尽可能的找到机会动个够。

    天性无所谓好坏,养育方式却有适合与否。

    3月23日 双胞胎养育笔记—#把童年还给孩子#

    出来度假,作为两个今年九月就要上小学的孩子来说,我有时候会觉得她们看上去还好幼稚。比如,她们可以泡在浴缸里,拿两条毛巾玩半天,具体游戏是这样的:把毛巾从水里拎出来,看着毛巾滴水,大叫:“章鱼尿尿啦!” 我真是难以把这样的她们,和小学生的形象联系到一起。

    尽管如此,我就是真的很想保护她们这样“傻乎乎”玩的童年,虽然有时候看到别人的孩子琴棋书画也难免焦虑,但我知道这个年龄孩子的认知水平、游戏水平就是如此。现有的心理学研究早已表明这样自发游戏对孩子身心灵发展的意义,但是我们孩子们的童年仍然不可避免的被大量认知活动占据了。我并不排斥她们学习,她们出来要求带自己的本本写字写拼音,我觉得也很高兴。但我反对过早让孩子社会化,剥夺孩子“傻玩”的时间和自由。她们需要有一个野蛮生长的过程,才能心甘情愿的“文明”,否则这笔账迟早要找回来的。人类的生长发育也有自然规律,我们现在“文明”的时间太长,把本能都压抑的找不到了。

    我想起前几个星期去参加一个自然教育的说明会,里面有位老师提到,他们做自然教育这几年里,发现有的大学生在活动的时候,竟然会去玩那些小孩子的游戏,捉迷藏啊,打打闹闹啊。老师们很诧异,问他们觉得这些游戏有意思么?他们说:“有意思啊,老师你不知道,我们都没童年的。” 听了让人揪心。

    3月24日 双胞胎养育笔记——#妈妈你喜欢谁的画#

    家里有两个以上孩子的父母,估计都面临过这样的问题吧?妈妈你最喜欢谁?妈妈你喜欢我还是TA(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只能选一个!

    今天到了一个新的酒店,刚好大堂里面在搞活动,让小朋友去画画,然后发点儿小礼物什么的。老二很快画完了,坐等评审。老大从第一个上去画,画到最后两拨小朋友都画完了,她还没画完。连搞活动的大叔都着急了,恨不得上去帮她画,她就在那里涂啊涂啊,画啊画啊,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你们说啥我都不着急。

    其实从比赛主题上看,让画美丽的地球,我觉得老大的画是最切题的。但是因为她完成的太晚,别的小朋友早早把自己手里的票投出去了,最后她把自己的两张票投给了自己一张。但是最终比赛结束的时候,工作人员专门给她的画拍了照片,她得意的说:“我画的最好,因为阿姨专门给我的画拍照了。” 老二虽然得了两票,但是仍然不确定的问:“妈妈你最喜欢谁的画啊?”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只能打太极,往往会说两个都喜欢。但是娃就很不满意,逼我只能说一个。我现在仍然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去回答这个问题,目前的回答是:我喜欢你画画的色彩搭配,颜色很鲜艳,而且你画的最快;我喜欢姐姐的画符合那个地球的主题,而且画面里有很多细节。

    目前对“最喜欢谁”这件事最关注的就是老二,老大是一个蜜汁自信的姑娘。她俩明显是不同认知风格的——一个场依存型,更依赖别人的评价来确定自己的判断;另一个是场独立型,外界的评价很少影响到自己的判断。我现在觉得,无论哪种都有各自的优点,无非考验父母切换频道的速度罢了。

    3月25日 双胞胎养育笔记—#两个打一个#

    傍晚,俩娃在游泳池高高兴兴的游泳,一起拿捡回来的鸡蛋花过家家。有个小姑娘自己套着个游泳圈,在旁边看着她们。过了几分钟,只见老大一股脑把她们的鸡蛋花都拿到我这里来,一边还念叨着:“你帮我们保管着吧,要不然有危险。” 我一抬眼,看见那个小姑娘开始用泳圈顶着老二,不让她游回岸边,当时还有点儿担心,因为池子有一段她俩够不着底儿。等老二游回来以后,她们就开始互相泼水,看样子不像在玩,像是半真半假的打架。老大居然破天荒的也“还击”了几下。

    没一会儿这俩气呼呼的回到我身边,我问她们是否跟这个小姑娘在玩,她们说并没有,这个女孩要抢她们的鸡蛋花,她们要保卫自己的鸡蛋花。我猜这个小姑娘就是太想有人跟她玩了,哪怕是有人跟她打架都行,我还劝姐妹俩:“你们跟她说,抢东西我们不喜欢,你要跟我们玩咱们好好玩。” 老二本来答应好好说,但是突然又改变主意跟我说:“打就打,反正我们两个打她一个。” 孩子们都是很现实的,我一直觉得国家间的交往原则其实秉承的是幼儿园规则——谁拳头硬谁说了算。

    虽然我基本没见过她俩真的跟谁打架,但有时候自私的想,有两个孩子,哪怕是打架都有个帮手。我一直记得小时候在大院里跟别人家的姐姐打架(打不过的心理阴影……),特别羡慕人家有姐姐的,那是真护着弟弟妹妹呀。所以我一直都想,要么不生,生就生俩。

    不过我不鼓吹别人生二胎,毕竟生了我又不管养。二胎绝对是有利有弊的,特别头胎就不是自愿生的,二胎就更别跟风了。大人自己犹豫不决,也不用拿孩子同意不同意说事儿——有人陪他们玩的时候他们就愿意有个兄弟姐妹,有人跟他们打架抢玩具抢爸爸妈妈关注的时候,他们就不想要兄弟姐妹。说到底要不要孩子,要几个孩子,是家长决定的。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作者删除。


    王媛媛,抱着一颗“救救孩子”的心、辞去律师职业、毅然转行的父母课堂讲师、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传播师,以及一位将心理学运用在生活中的双胞胎宝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双胞胎养育笔记(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xhn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