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公元1506年,在贵州龙场的某个地方,被贬于此的王阳明,在经历了日夜反省之后,终于在一天夜里,忽然顿悟。领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八个字,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中,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思想,也奠定了阳明心学“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理论。而开头的这段对话,正是王阳明与朋友对于“心外无物”的讨论,充满了哲学韵味。
无独有偶,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唯心主义思想,跟西方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不谋而合。这本《我非我脑》中的思想,更是有很多地方都跟王阳明的思想高度吻合。
《我非我脑》的作者是马库斯·加布里尔,他29岁就成为了波恩大学的教授,是当代哲学新思潮“新实在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意义域:一种新实在论的存在论》《为什么世界不存在》《古代怀疑论与观念论》《我非我脑:21世纪的精神哲学》等。
对于自我的思考,一直是哲学的核心主题。前有柏拉图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经典哲学三问,后有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大脑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种自我等同于大脑的主张:大脑中的生物化学反应决定了我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观点竟然慢慢地成为了主流。
马库斯在《我非我脑》中指出,将精神的产生理解成生物反应,是对自我理解的扭曲和退化。马库斯在书中对“自由意志”这一哲学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辩护:人并非生物机器,人始终拥有自主选择的自由。
而这个观点也跟王阳明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王阳明也主张是由心控制着我们的身体。这个心指的不是心脏,而是我们的思想,也就是我们的自由意志。
这视听言动皆是汝心。汝心之视,发窍于目;汝心之听,发窍于耳;汝心之言,发窍于口;汝心之动,发窍于四肢。若无汝心,便无耳目口鼻。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这是王阳明对弟子萧惠说的一段话,古人还没有大脑的概念,往往是把它称为心。就像王阳明说的,假如我们的自我意识是受心控制的,那我们刚死的时候,心还在,为什么我们不能视听言动了呢?所以就有了“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的说法,这里其实已经很明确地把大脑和思想区分开了,也就是《我非我脑》中思想不等于大脑的观点。
我们都有这种经历:明明脑子里想要做某件事情,但具体去做的时候,却做了另外一件事。就像书中举的例子:大热天,我们口很渴,脑子里明明是想喝冰镇的可乐,结果最后买的时候,却买了果汁。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明明很想冲上去揍这个讨厌的人两拳,可是现实却是还要对这个人笑脸相迎。
为什么人想的跟做的往往都不一样呢?这也能从侧面说明,我们的行为不完全是靠大脑指挥的。
这些例子也能清晰地表明,我们的思想是完全自由的,不受大脑的控制。所以关于人是生物机器,人的自我是等于大脑的这种言论,很轻易就能不攻自破。
结语:
以前很少接受过西方的哲学思想,这本《我非我脑》看起来像是讲自我并非人脑的观点,实际上在论证这个观点的时候,列举了很多西方哲学家的主要思想。算是把西方比较有名的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都大致地介绍了一遍。
如果你也想接触一下西方的哲学,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仅介绍了很多哲学理论,更是用通俗易懂的话,和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简单明了地跟大家阐述了很多西方哲学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