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画面感,我总会不由自主想到中国诗词大会里面的一个环节,出题老师画画,选手根据画面说出一句诗词,这个环节特别能考出选手的诗词量和反应能力,当然,在这个环节里,我就很不自信了,所以我就特别佩服能迅速做出反应的选手,他们的画面感意识很强,当然这也得益于诗词的魅力和画面感。举例一: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每当读到这里,脑海里就立刻浮现出松树下一个人,一个儿童正在一问一答的画面;还有我最喜欢的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拨莲蓬。看到这里,这个家庭幸福和谐的劳动场面就在你的眼前。这样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也许这就是唐诗宋词的魅力,因为有很强的画面感,很容易被记住和喜爱。那些经典的文学名著,哪一部都会有那种很强的画面感的人物描写让你喜爱或者厌恶,所以能够很好的运用画面感写作的作家,一定会写出经典作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