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省份在执行限电政策,很多人会疑惑,怎么关系到民生的电突然开始这么紧缺了呢,又为什么是限制工厂的开工时间呢?
从宏观角度来讲,限电就是为了控制企业产能,或者说更精确说是为了控制低附加值的外贸企业的产能。为什么这样做呢,出口创汇不挺好的么?
大家都知道,疫情导致了世界制造业、供应链的崩溃,在这种背景下,受疫情冲击较小的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导致了世界人民都闲着,中国外贸企业24小时工作,赚了很多美元。然而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
首先,闲着的人还能消费靠的是什么?显然不是存款,那些人也不存款。答案是借钱。通过什么方式借钱呢?通过增发货币。这个过程有点像做空的逻辑。就是我借你钱的时候,假设借的是100美元,还你钱的时候呢,还的也是100美元,然而两个100也是有区别的,借的时候100美元可以买800块钱对应的商品,还的时候只能买500块钱对应的商品了。
然后,别人通过增发货币的方式向你借钱了,借到了你的钱,你还得加班加点的生产,相当于用你的钱给你发工资。当然有些人就说了,赚到的美金是实实在在的啊,而且是盈利的啊。短期内是这样的,因为通货膨胀不是立即发生的,可是,长期来看,美国的通货膨胀会这种方式转嫁到中国人的身上。
很多人在抱怨物价上涨,钱越来越不值钱了,抱怨的都是本国政府,殊不知,低附加值的外贸企业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限电在这种背景下就是,国家层面看得长远,而企业主和资本短视,所以需要限制一下。
咱们再聊聊生产的成本,尤其是低端制造业的成本。成本有哪些呢?说到底主要是大宗生产原料、电、人工成本。首先国际市场大宗原材料涨价导致了成本上升,第二个是煤炭涨价导致了国网发电的成本上升,第三是用人成本也在上升。外贸企业赚钱了么?赚了,赚的都是辛苦钱。就这样的辛苦钱也只是好像赚了。当然从个人角度来说,外贸企业的老板肯定是赚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上,工人、民众乃至国家都亏了。
聊完成本,再聊一聊代价,代价是什么呢?短期内,国家的工业用电不是纯商业化的,在煤炭价格暴涨,而电价没有大幅上升的情况下,低端外贸企业实际上在薅国家羊毛。第二个代价就是污染,我们国家70%是火力发电,对环境的污染不言而喻,而且工厂本身的生产过程也造成污染。第三个是对劳动力的压榨,计件工人实际上在接受压榨,只是短期内看不出来而已,而更多的群众无形中也被增发货币的国家薅了羊毛。
总结一下吧,大白话就是,低端、低附加值的外贸行业在中国的这个阶段已经沦为鸡肋。沦为鸡肋的首要原因是,看起来赚钱其实是亏本买卖,受益的除了美国之外,也就是有限的老板人群。第二个原因也很关键,我们国家已经没有那么多的工人群体了,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压力已经很低了,反而是工厂招工变的越来越困难,本来这个是容忍低端制造企业大量存在的理由,现在这个理由不充分了。那么低端制造业的存在实际上连鸡肋都不如了,赔本买卖。
那外贸还做么?当然要做,而且非常重要,因为光靠内需是不足以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但是低端制造业的占比要降低,换句经常听的话就是要做产业升级。
聊产业升级之前,我们得先聊一点更本质的话题。发展,发展的是什么,想要发展什么?财富的本质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达成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其实自古就有。钱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一个家族不可能是只给后代留一堆钱就可以了,一个国家也不可能以追求赚钱为目的。这种例子很多,远到西班牙从美洲获取巨量的金银,近到巴西从一个发达国家沦落到现在,所以一个民族的发展,可以用金钱去推动,但不能把金钱当做目的。
发展什么呢?我能想到的答案是生产力,短期内可能是基建、生产机械、管理经验、资本运行模式等等,而长期来看,核心就是科技。科技的发展靠什么,产业环境和人才。
当然,这可能是废话,大家都知道,无论如何,人都是根本。钱因为人的信任而存在,人的需求是一切存在的意义。
那么发展的基础是人口,然而有人口就能有美好的前景么?显然不是,美国比我们强大,人口远少于我们。那是种族原因,人家素质比我们高?也不是,众所周知,亚裔的智商仅次于犹太人。我们可以归结于生态、政策、激励、环境等等很多方面。有些是好解决的,有些积重难返。很多事情可能是长时间的积累造成的壁垒,但是从追赶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要把握住核心,核心就是人的内在动力。
人的内在驱动力分为两个维度,精神维度和物质维度。当然这两个维度不是割裂的,比如某个企业家赚到了很多钱,有了钱,社会地位和人的追求会反向的影响精神维度。很多有钱人在有了足够多的钱的时候开始考虑人生意义。当然有些钱串子人生的意义就是赚更多的钱。
精神维度的内在驱动力发挥什么作用呢,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当然是能够始终保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信念的人越多越好,而如果没有家国情怀的话,哪怕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发挥也是可以的,毕竟不能要求既有家国情怀又有社会价值,没有家国情怀但是有社会价值也挺好,起码能推动进步。当然也有很多人很有能力,但是不干人事儿,这些人早晚会被清算,如果没被清算可能是造成的危害还不值得清算而已。
能在精神维度上维持内在驱动力的人都是非常牛逼的存在。而大部分人更能接受资本的驱动。这就是为什么《资本论》里面强调,每个社会阶段都不能被跳过的原因。资本能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社会活力的根本表现。
如果有更好的工具,我们不会选择资本,因为它很危险。它不分善恶,只想逐利。
谈国家谈社会,话题都太大。咱们拿自己家的孩子举例子。一般的家长都是为了孩子好,那么想让孩子好好学习咋办呢。上价值观?画饼?可能短期内有用,也可能孩子早慧,能够理解良苦用心,但是大部分孩子对这个不感冒。到最后难免要走向物质激励。国家社会也是一样的。所以用资本的力量去推动产业的发展思路是对的。然而靠管、靠硬性的规定效果不太好,靠资本的无序流动,危害可能更大。
那有没有最好的方式呢?没有。不过有些思想是可以借鉴的。高端的策略是顺势而为,势从何来呢,可以是客观因素导致,也可以是舆论引导。
咱们再聊一下躺平。为什么害怕年轻人都躺平啊。很好理解,家长忙着盖房子、装修、做买卖、给孩子报兴趣班。孩子出啥幺蛾子都不是大事儿,不爱吃饭、打架、偷懒、旷课、有些坏习惯了、甚至不跟你亲了,开始羡慕隔壁老王家了等等都不是啥根本大事儿。可是,孩子突然跟你说,累了,毁灭吧,你怕不怕,这意味着你们家到此为止了啊。
最近13很火,都说13香,很多同事都抢不到,想方设法的加价购买。你说这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呢?喜忧参半吧。一方面如果是讲情怀,那么我显然觉得大家购买国产手机最好。另一方面,光讲情怀感觉又像是道德绑架。国产车、国产手机等等,都是这样。那咱们先抛开情怀不讲,就讲驱动力。13这么火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除了崇洋媚外那波小屁孩儿的追捧,根本原因还是质量过硬吧,自研操作系统和硬件的完美结合,给了用户认可的理由。那这不正是驱动力的表现么?看人家赚钱香么,科研多投入吧。
我们确实值得自豪,用很短的时间做到了很伟大的成就。然而我们也亟需反思,原因是“多快好省”已经深入到了众多的领导、企业家、创业者、乃至基层员工的内心了。问题是,多快好省是短期突击行为,你真的想学习一门知识的时候,不会总拿考前突击的办法学吧。诚然考前突击效率很高,然而考前突击的目标不都是及格不挂科么?有谁指望靠考前突击拿全校第一名的?所以,快就是慢,只有沉下心来,才能厚积薄发。如何引导企业家和创业者们不再总想着赚快钱,不再总想着赚了一波快钱之后,换个领域再赚一波快钱,永远的赚快钱,这才是家长要做的。
能从限电想这么多,显然我是家长的好孩子,是不是考虑给好孩子一朵小红花呢,以此激励我在计算机领域做出点贡献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