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看视频写报告
山哥躺在床上,妈妈在陪着山哥,给山哥擦口水,山哥右边有个红色的公鸡玩偶,妈妈拿给山哥看,拿到了左边,山哥的头跟随着公鸡在转动,山哥睁着大眼睛, 很安静,没有哭闹,妈妈一直在说话,大公鸡喔喔喔,山哥看着妈妈,吃着右手,妈妈把公鸡给山哥,山哥双手握着,吃着公鸡,妈妈躺倒了山哥左侧,山哥手里拿着公鸡,眼睛看着妈妈,跟妈妈玩的张口笑,双脚也摆动起来,山哥张开臂膀,有一下没一下的吃着右手,屋里有其他人的声音,也有男孩的声音,妈妈做起来后,山哥看着公司,把双手举在一起放在眼睛前,妈妈回来了又躺在山哥旁边,手里拿了一个新的水晶球玩具,山哥被吸引过去了,看景看着水晶球,双手也去触碰,双手交叠在一起,看着自己的手指,手指也交叉在一起,好似玩着自己的双手,妈妈的头挨着山哥, 碰到了一起,山哥穿着连体衣,穿着袜子的小脚一直在摆动,手脚一起玩着,妈妈用手遮着山哥的眼睛说,太阳照眼睛了,把山哥调整了个角度躺,山哥的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镜头,吃着自己的右手,妈妈亲了山哥的脸颊,山哥笑了,用手去推开妈妈,右手拇指还在嘴巴里,山哥一直看着镜头,也许是看着镜头后面的人,山哥又开始玩自己的双手,听见妈妈的声音把双手交叠在一起,看着妈妈手中的水晶球,妈妈今天好像化了妆,擦了口红,山哥转过来看了看镜头方向,又转了回去,阳光洒在山哥脸上, 妈妈赶忙给山哥遮着阳光,有人把窗帘拉了上来, 阳光顿时没有了,山哥又开始吃手指了, 眼睛看着上方, 不知在看什么,妈妈玩着手中的水晶球,
观察范本
第六次观察2017.5.4
背景资料:男婴,第170天,小名山哥,头胎顺产,母亲31岁,父亲39岁,狗3只,无老人,外婆经常白天过来照顾。地点:表姐家卧室居住环境:四表姐家3室2厅光线:很充足参与者:妈妈,二姨妈,二姨夫,外婆,三表姐,三表姐女儿,四表姐儿子,四表姐拍摄的人;
理论部分:
170天6-7个月,妈妈抱在陌生人的床上。
亲附关系,形成会成为内心存在终身,潜意识中存在、跟人交往的模式等特征。
哭闹的婴儿是回避型和矛盾型的。
山哥是安全型,山哥妈妈很喜欢跟山哥说话,妈妈的刺激一直都在,构成了一个山哥的环境。维尼科特提过环境母亲,母亲再跟孩子玩的时候,假使孩子足够大,母亲跟孩子介绍说身边的东西,这个叫客体母亲,而山哥躺在那里,阳光照过来,身边有别人的声音,有妈妈的声音,身边有毛茸茸的被子,有公鸡玩偶,眼睛看着上面,这一切构成了山哥的环境,这被称为环境母亲,婴儿感觉到安全的时候,就不会哭闹,这是安全型依恋关系的表现。婴儿没有哭闹,表情愉悦,在环境母亲适应中,跟妈妈玩,自己若有所思的看着周围,拿着公鸡玩,吃着自己的手。当妈妈刺激宝宝,亲左脸的时候,发出了尖叫声, 把手指放在了嘴里,被妈妈亲时,也发出了兴奋的尖叫声,没有持续。妈妈看到宝宝漏出笑容就没有持续刺激,强度是把握的比较好的,没有增加宝宝尖叫的强度。
背景资料:在陌生的环境中,母亲跟山哥说自己要去商场玩,山哥吐了一口奶。这里不管听没听懂都有反应,孩子在前语言期能够听懂母亲的话,但是表达不出来。
陌生情境实验
陌生情境:妈妈离开了
陌生人:四姨夫
保育院的孩子,要观察离开家和回家后的行为
结果:约翰,妈妈去生二胎了,被送去一个很嘈杂的保育院,从一个健康开朗好奇变成了拒绝进食、哭声不断、不吃不喝物理绝望的,陷入到深深的绝望和哀伤之中。
继抗议阶段后倒入疏离阶段,不再抗拒照顾者,接受照顾者带来的食物,但是当妈妈来访时,保持冷漠,疏远,对于母亲完全失去兴趣,几周之后就会出现这个情况,几天到几周到保育院就会产生这个阶段,对于频繁更换的照顾者都可以接受,变得更自我,自闭,愿望和感受越来越少,对非生命的东西感兴趣,糖果、宠物,有时候会虐待,在探望日对于父母的到来不再盼望,变得不认父母,虽然内心对父母带来的食物很感兴趣,通过心率可以探测出,婴儿不再把父母当成特别的人。
1966年的观察,所涉及年龄18个月-3月,对分离的儿童选择了对照组,离开家与未离开家的孩子进行对比。
犯罪的母亲生下孩子,孩子离开母亲的观察:
结果:1.5岁-2.5岁的孩子,已经和母亲建立起恰当的关系,在这以前没有和母亲分离的孩子,能表现出一系列可预测的行为。三个阶段:抗议阶段、
山哥7个月,可以表达对母亲行为的抗议,吐奶、咬乳头(长牙磨牙,对母亲离开的不满意的表现进入口欲后期咬碎吞下去)。
抗议会持续几个小时和几周,幼儿会表现强烈的痛苦,会动用有限的资源去找到母亲。山哥会把手指放在嘴里,这个吃手指,是在内在母亲没有形成的时候,维尼科特成为过渡性现象。
1919,由保姆带来的孩子,2岁换了一个保姆,母亲每天晚上都会回来,从来没有离开家,在保姆离开的那天,必须要妈妈陪着,新保姆到来,把自己的弄的很脏,想要母亲陪伴。。。
案例,小男孩,在集体农场长大,在父母不在的时候在农场生活了几周,孩子不让父母晚上离开家,离开家大声哭,回来孩子没有认出母亲,孩子害怕被留下, 开始吸吮大拇指,母亲每天在孩子睡着后离开。
“但见他,不能所见一双充满爱意的眼睛...” | 失去母亲的孩子发布时间:
2018-4-17
本文摘自 施琪嘉茶吧
其实,自古以来,许多母亲和诗人都能感受到失去母亲给孩子带来的痛苦。
比如说,美国一位特别有名的诗人艾略特写了这首诗歌:
一个弃婴忽然醒来,
他恐惧的眼神在四周徘徊,
但见他,
不能所见一双充满爱意的眼睛...
这恰恰描述了妈妈消失之后,孩子的一个表现。
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做分离。
关于分离,有这样几个著名的研究。
1第一组观察报告发生在二战期间英国的哈姆斯帝德保育院,这是由多罗西•柏林汉姆和安娜•弗洛伊德完成的报告,写于1942年和1944年。 这些孩子从新生儿到4岁左右不等,都是健康的孩子,他们在和母亲分开之后被送到了保育院,得到了战争期间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照顾。
2第二组观察报告由美国的雷尼·史毕兹(Rene Spitz)和凯斯林沃夫完成,写于1946年。 他们对100名婴儿进行了观察,其中有一些孩子的观察持续到了18个月。不过,这组观察主要是针对婴儿在12个月以内的表现。在开始的6-8个月内,所有被观察的婴儿都得到了母亲的照顾,也就是说,半年之内基本上都是由母亲照顾的。 接着,由于不可避免的外部因素,他们和母亲之间出现了连续三个月的分离。在分离的过程中,孩子可能完全见不到母亲,最好的情况也只能每周见一次。在此期间,这个孩子就由其他孩子的母亲或者孕后期的女性来接管、照顾。 由于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因此,孩子对分离的反应在这个研究的观察中就表现得特别突出。
3第三个比较著名的观察,是哈尼克和沃斯特汉姆在1966年做的两个研究,他们涉及的儿童是18个月到3岁大。其中,大部分孩子在两周之后回到了家里,有些孩子也会在外面住的更久一些。这两组孩子观察的数量并不多,一组是6个,一组是10个。 但是,他们这一次的设计特别地系统。怎么系统呢?他们给分离的儿童选择了对照组,就是18个月-3岁有离家经历的孩子,和没有离开过家的同龄孩子进行了对比。
综合这些学者的研究,主要有这样几个结果。
一个1岁半到2岁半的孩子,如果他已经和母亲建立了恰当、安全的关系,而且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和母亲分离过的话,面对分离,他会表现出一系列可预计的行为。a 抗议阶段当分离开始的时候,抗议的阶段可能会立刻开始,但是也有可能会延迟开始。这个阶段通常会持续几个小时到一周或者更长一些,在这个期间,幼儿对失去母亲表现出强烈的痛苦,并且充分动用他的全部却有限的资源,试图重新找回母亲。 通常,孩子会大声地哭泣,摇晃床篮,发脾气,并且时刻关注任何可能是他母亲的声音或者是景象。他所有的行为都表明他强烈地期待母亲会回来,同时他在这个阶段往往还会拒绝任何替代性的想要为他做一些事情的人。b 绝望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对母亲的想念仍然十分明显,尽管从他的行为上,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无望感。比如说,主动的身体动作减少或者消失,发出间歇而单调的哭声。 他变得退缩,失去活力,在环境中对任何人没有要求,看上去进入了一种很深的哀伤阶段,而他在这个阶段看上去相对安静的状态,有时候会被错误的理解为他内心的痛苦得到了缓解。c 疏离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会表现出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因此常常会被认为孩子此时正在恢复。孩子再也不拒绝看护者了,他会接受他们的照顾,以及他们带来的食物和玩具,甚至可能会和他们微笑和交流。 所以,有些人认为这种变化是令人满意的。可是当他母亲来访的时候,就可以看到,这其实并不是好事。 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孩子会缺乏这个年龄段正常而典型的强烈依恋行为,他非但不欢迎母亲的到来,甚至看起来好像不认识一样。他非但不会黏着母亲,甚至可能会保持一种疏远和冷漠的态度。 他没有眼泪,有的只是冷淡的转身离开,看起来他对母亲似乎完全失去了兴趣。
山哥吃手指的次数多,这里可能是感觉到母亲要离开他,母亲在来到陌生的环境中,对山哥说一会她要去买东西。然后在陪伴山哥的时候,山哥吃了好几次手指。
答疑部分:
问:抓握
答:对于6个月的婴儿, 抓握是很新鲜的感觉,在内心是这是可以掌控自己的感受,会反复的去抓,去识别客体世界中的客体,有掌控感的探索行为。
问:对水晶球不感兴趣
答:对于婴儿玩具的大小是有选择的,公鸡很大但是头可以塞到嘴里,而水晶球不大不小但是不能拿到,还比较硬,山哥比较喜欢公鸡。
问:分离带来的都是不良的后果吗?
答:分离在早期很多,喂奶味道7-8月,喂奶喂到2个月丢到奶奶家,或者1岁送到全托,越早伤害越伤害大。很多是父母想要分离,看见心就不烦了,孩子是没法理解母亲来开是为了工作是为了别的什么。分离的时间越长造成的影响越不良。
依恋行为在危机情况下出现,6-7月吃手就很少了,婴儿感觉到了危险,从探索阶段打回到依恋阶段。
婴儿对客体有选择性的:陪他睡的、白天陪他多的、对他温和的;最优只有一个;
1-2年对客体形成的是终身依恋。
每天晚上陪孩子睡觉,每天晚上回来亲自来做,除此之外在母亲不在的时候能一直看到的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第七课
175天
婴儿观察报告:山哥躺在船上,盖着被子,妈妈带着口罩躺在山哥的右侧,山哥看着妈妈哼了哼,妈妈过来嗯嗯嗯的哄着山哥, 拿着摇铃摇着,山哥没有看妈妈,脸上漏出苦恼,脸也转向另一侧,脚一直瞪着被子,不是很安静, 一直嗯嗯嗯嗯嗯的,就算妈妈一直摇铃, 还是没有停下来,妈妈在哄着山哥睡觉,山哥自己拿着摇铃,没有在嗯嗯嗯额了,吃着摇铃,听到妈妈说自己已经累了,妈妈拿了一直兔子过来,说兔子跟我们一起睡,把兔子放在了山哥右侧,山哥抱着铃铛吃着,妈妈拿走了铃铛山哥又开始嗯嗯呢呢,妈妈拿了兔子过来,给山哥,放在山哥身上,把被子盖住了兔子和山哥, 山哥还是恩嫩恩恩的,妈妈把被子从兔子身上拿开,躺在了兔子旁边,山哥抱着兔子啃着,妈妈伸手给山哥掖了掖被子,山哥在妈妈摸他是哼了哼,山哥头摆来摆去,双手也摆来摆去,拿着妈妈的手指握着玩,眼睛看向视频的方向,被子被山哥登到了肚子,快被登开了,山哥一会一恩一会一摁,妈妈说在登被子会着凉,又把被子给山哥盖好了,山哥拉扯着妈妈的口罩,还在恩,脚又开始登被子,妈妈半坐起来跟山哥说话,山哥又开始拉扯妈妈的口罩,妈妈说怕给山哥传染口罩,山哥一直在拉扯口罩,眼神看着妈妈,看着口罩,安静下来了没有哼哼。妈妈把口罩从山哥手上拿开,山哥又开始哼哼,妈妈说从昨晚2点到现在睡了还不到一个小时,妈妈有点不耐烦问山哥怎么了,语气也开始变了,一直在问山哥怎么了是不是不舒服了,把山哥抱了起来,拍着山哥,山哥又开始哼哼,妈妈把口罩拿开,站起来抱着山哥,山哥安静了一会又哼哼了,妈妈一直在跟山哥说话,山哥眼睛睁的大大的,脑袋来回转动着,向下面看着。
理论部分:
报告的目地是情境再现。
三哥为什么不睡?
妈妈带着口罩
妈妈没有抱着哄山哥
妈妈不是熟悉的妈妈了
生病的妈妈变得不耐烦了
175天,可以把母亲体现出完整的客体(一是年龄,5-6个月,能感受到母亲即便是母亲化妆,声音、衣服变了都可以认识,但一般不会有面容的变化,婴儿识别母亲是三角区,鼻子眼睛这个三角区),带戴口罩出现的时候会觉得很怪。【哈佛儿童发展心理博士,爱德华·特罗尼克博士做的镜子实验:母亲即便是在镜子里的表情变化,孩子都会吓得哇哇大哭】
妈妈感冒了,外型有了变化。妈妈带着口罩,能听到妈妈声音摸到妈妈但是还是一直在扯妈妈的口罩。5-6个月的孩子,对于扯这个动作,大脑是想这个地方的,是一个有意识的行为。(喂奶的时候,三哥很安静,妈妈在玩手机,三哥用手把手机打开,以为是无意识的, 不玩手机三哥安静的吃奶,一玩就用小手打妈妈玩手机那个手【我要一个对我专注的妈妈】)。
反复感冒有利于抵抗力。6-7月孩子抵抗力好,因为喝母乳,有免疫球蛋白是母乳里特有的。
三哥哭泣原因二:除了脸变了,另一个是妈妈生病了没有抱孩子,没生病之前是经常抱孩子。这节视频里几乎没抱三哥,还有点不耐烦想要睡觉,妈妈在抓住孩子的手时,山哥也抓妈妈的手,皮肤的接触让山哥好一点,但三哥想要更多的皮肤接触。
妈妈不断的拿玩具给山哥:铃铛没奏效,三哥停一停哭一哭,二是兔子,放在两人之间,这里很奇怪,假使哭闹有几天,三哥也哭闹,三哥就想要拥抱(维尼科特,过渡性客体失效,孩子想妈妈时吃手指,玩固定布偶)
三哥哭闹不睡觉,除了妈妈样子不一样了, 也不抱自己了,孩子很敏感的觉察到大人的改变。还有照顾孩子的质量的改变。
兔子玩具的作用:睡眠,依恋。铃铛会影响孩子睡眠,而棉质玩偶有温暖的感觉,这一类玩具会让孩子想起妈妈。摆在妈妈和孩子中间,这个是典型的过渡性客体。
【妈妈生病是很严重的分离,孩子的体验是丧失的体验】
答疑部分:
喂奶方向:左边更接近心脏。
问:有过渡性客体断奶的时候是否更容易?
答:两个改变,过渡性客体,是针对妈妈的;断奶,是妈妈的态度,妈妈焦虑是孩子害怕的原因。
问:20岁男孩还在床上放很多布偶玩具?
答:很好呀,在家里抱枕头比在外面抱女孩,或者抱着母亲去亲,这是男孩的安抚方式,过渡性现象,如抽烟,抽烟斗,或者是小时候延续下来的事情,在床上放玩偶抱着睡觉是有心理安慰的作用。不管妈妈对孩子好不好,过渡性客体多多少少都会有。
问:不安全型后期可修复成安全型吗?
答:三分之一可,环境因素起了很大的因素,安全型长大也会有一半几率变成不安全型。反之不安全型变成安全型有三分之一的比例。
问:女儿从小喜欢小地方, 往小的地方去,什么原因?
答:最早的记忆是住在洞里的,记忆是很狭小,卧室设计的相对要小一点,相对安静一点,太吵杂, 太大。
问:孩子睡着了,妈妈离开,很轻孩子也会哭,怎么让不哭?
答:孩子意识和潜意识还醒着,潜意识里最大的就是害怕妈妈离开。建立妈妈抱孩子睡着,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再离开。跟孩子有一样的睡觉规律,晚上9点就上床睡觉,这时候孩子就会睡得很好。
问:孩子拥有很多过度新客体的时候,妈妈多点陪伴有帮助吗?
答:过渡性客体的出现,就是代替不在的妈妈。多陪当然有好处,把现实的妈妈转化成内在的妈妈。这也是思维形成的过程。
【过渡性客体无论多么脏破,对于孩子也是特别的存在,别干预。长大了会有一瞬间孩子就不需要了】
第八课
180天,8个月
婴儿观察报告:
三歌躺在床上,枕着枕头在哭,眼泪流出来了,皱着眉头一直哼唧,没有长牙齿;妈妈说你睡了妈妈敷了个面膜,妈妈抱着山哥,给吃奶山哥也不吃,妈妈把三哥放在床上,准备去洗脸,妈妈拍着三哥让三哥睡觉觉,三哥还是哭着,眼睛红红的,流着眼泪,嘴巴一列一列的,哭声一阵比一阵大,妈妈给三哥盖上被子,三哥把被子蹬开了,妈妈洗完脸抱着山哥,山哥脸歪向一边没有看妈妈,继续哭着妈妈哄着山哥,一直在哼唧叫了声妈,妈妈把山哥举高高问这是不是妈妈,山哥看一眼妈妈,扭头看了眼镜头,妈妈抱着山哥在床上给三哥喂起了奶,妈妈说是不是害怕了,连奶都不吃了,三哥吃起了奶,听着妈妈说又哭起来了,妈妈继续哄着说不委屈了不委屈了,三哥吃了几口,妈妈又说妈妈敷着面膜也是妈妈,三哥又哭了,妈妈一说话三哥就哭,妈妈说不说了不说了,妈妈安静了一会,三哥吃了一会就又哭了,啜泣着吃着奶,妈妈拍着三哥,三哥吃着奶用右手摸着妈妈的衣服和胸口皮肤,来回摸索。不知道是吃奶啜泣声还是什么,听到了背景声音,三哥吃了会又哼唧了几声, 吃着哼唧着,妈妈安静的看着三哥,妈妈摸着鼻子,一只手拍着三哥。三哥还是吃着奶哼唧着,一直没停下来,妈妈也是一直安静的拍着三哥,另一只手抓着三哥的手,三哥又哭出了声。
理论部分:
有意识的用手去拉扯妈妈的口罩。
妈妈带着面膜三哥一直在哭,看见戴面膜的妈妈比戴口罩的妈妈哭的更厉害,为什么?
孩子的视线聚集在妈妈的三角区,孩子的视力主要是乳房到妈妈脸的距离是聚焦的,对于妈妈的丝毫变化是很细微的。声音要从脸颊中间发出出来,孩子比较熟悉,声音是比较夸张的。
妈妈与孩子的游戏,孩子识别妈妈的面孔,7-8月识别陌生人和妈妈的差别,5个月以内是认识妈妈,对于妈妈之外的人的差别是不理解的。【八月哭泣,意思是能够识别他人和妈妈是不一样的】
面膜是眼睛鼻子都在,没有表情,虽然是妈妈的发声,脸上很可怕,孩子内心中感受到的是不熟悉的陌生人,孩子经常哭闹是焦虑的母亲的脸,高兴时候的母亲,【愉悦的,妈妈声音是上扬的轻快的,带着微笑口角上调;焦虑的妈妈眼睛是小的,眉毛是皱的声音是急的,快的;抑郁的妈妈没有表情,很像带面膜的表情,无力的不生动的,眉毛不皱,但没有起伏,孩子不看妈妈,吃奶会用手把妈妈挡住】
反复吸引妈妈注意,嚎啕大哭。
坏妈妈:没有表情的,陌生的;
好妈妈:微笑的、温柔的;
环境稳定,客体的恒定性,孩子内心稳定;妈妈的脾气稳定、如果经常化妆、做 眉毛睫毛孩子会感觉到陌生;
变魔术的妈妈:费力的跟孩子玩
孔子:吾不语怪力乱神(不能在孩子面前装神弄鬼、把自己弄得混乱)
要点:母亲要能觉察到孩子对于面膜的害怕,态度上赶快做改变。孩子哇哇大哭要赶快哄,而不是看着孩子不认识自己开孩子的玩笑,用不同身份去检验孩子,躲猫猫让孩子找不着自己,孩子哇哇大哭时妈妈很得意,这个内心充满着对孩子的恶这个可能跟她小时候的经验有关。
答疑部分:
问:敷面膜的月份也是造成三个哭闹的原因?
答:识别陌生人的月份7-8月,认知的改变三月的微笑,识别我和你,八月哭泣识别妈妈。
问:客体恒定性?
答:3-4岁,客体稳定性,恒定性才的发展好。在中国做不到,要不上班了,3岁就上幼儿园了。建议,每天都回家,晚上能见到父母。(例子:新加坡读国立大学,妈妈带来看咨询师,左边胸部密密麻麻是刀印,初中独自出去到新加坡上学,焦虑攻击像母亲的乳房)。
【青春期,跟妈妈关系亲密,没有青春期叛逆。辞职一直照顾孩子,孩子不需要有青春叛逆期。妈妈的表现稳定,孩子也会很稳定】
问:三哥摸妈妈是拒绝行为还是依恋行为?
答;动作是温柔的,不是剧烈的,8个月的三哥已经有力量手推出去。男孩表现的是愤怒的燕子而女孩是怯生生的要很乖。孩子很乖开始讨好大人讨好老师。
问:结束的时候被安抚的三哥,又开始哭闹,什么原因?
答:睡觉前的苦闹。好妈妈吃着奶的时候回来了, 在哭时候好像坏妈妈又回来了。这时候显得妈妈更重要了,在孩子有什么的时候,能及时给与安抚,而不是不哭了就放下了。坏妈妈刚离开孩子被安抚过了一会放下坏妈妈就会又回来了。
问:多猫猫的游戏是5-6月-1-2岁重要的活动之一。把妈妈部分出现到部分消失,妈妈的脸出现,脸消失,大一点开始躲猫猫,身体躲起来,身体被找到。小时候睁眼闭眼躲猫猫。
小时候的惯不叫惯,那是爱!
孩子小时候怎么惯都不为过。
客体恒常性发展是什么样的?
第四个阶段:情绪上的客体恒常性与个体性24-36个月:
此一分离——个体化阶段的第四个阶段主要是在生命的第三年使,且没有清晰的终结点。此阶段中两个主要任务是达到某种程度的客体恒定性与落实个体性。
建立情绪的客体恒定端赖——母亲的正向内在意象的内化作用,以供给孩子在母亲不在时的舒适感,并让孩子能各别独立地发挥其功能。马勒所描述的情绪或情感的客体恒定性是和尚·皮亚杰的客体恒定行不同,后者是发生在大约18到20个月大时。马勒所提出的客体是专指被孩子精神集注以正向情绪能量的母亲,是不同于无生命客体,诸如一个拨浪鼓,它只是暂时被集注,但皮亚杰认为那是永恒的客体。
母亲的意象是逐渐统一客体的好与坏面向而成一内在整体再现漫长过程的结果。随着这一整体客体再现,孩子乃根据真正的自我认同而继续不断发展出统一的自体意象。
此一客体恒定词阶段同时也见证了复杂认知功能的展现,而语言沟通慢慢取代了其它的沟通模式。超我的前驱者开始了,自我及其功能也大大地发展开来。此演化中的自我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学习如何因应攻击驱力。现实原则逐渐取代了快乐愉悦原则,自我愈来愈强化其现实感。治愈性欲或力比多带区方面的发展,儿童仍主要是在发展的肛门期及性蕾早期。
某些儿童会更积极追寻他们的父亲,很可能出子害怕被母亲重新吞没他们。而内在心理上和母亲间的分离过程仍继续不断,而不管排距是否存在,似乎对儿童认同感的继续发展是必要的。
4病理学与治疗理念
4.1病理学观点
马勒对心理障碍及治疗反应的观点是基于她对发展任务上的理解。每一阶段都有一定的任务,挑战及冒险性。在发展阶段期间受创伤或是让某些任务未完成,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发展障碍几乎不可能避免会牵涉到儿童与父母或父母代替者之间的关系。
第九节
190天 6个月
婴儿视频观察报告:
三哥自己躺在创伤,瞪着小脚,看着上面,很安静,妈妈过来把三哥掉了个方向,三个抱着妈妈的手臂开始吃妈妈的袖子,妈妈说不能吃就拿了下来,妈妈离开要给山哥换尿裤,山哥自己手舞足道的玩着。妈妈拿了一个尿布湿过来给三哥看是谁的尿布呀,三哥用手动着妈妈三哥看了看尿裤说拉臭臭了,就走开拿了洗澡盆过来。三哥自己瞪着腿玩着,眼睛看向摄像头方向, 不知道再看什么,三哥的手可以够着自己的膝盖,小手想要拽着褪到膝盖的裤子,裤子快被三哥蹬下来了,妈妈说出去没听见就不知道拉臭臭了,三哥就嘻嘻的笑了,妈妈给三哥清理屁屁,三哥摸着抬着他的腿的妈妈的手,用手玩着裤子,妈妈继续给三哥清理着屁股,删哪个叫了一声,妈妈也回应三哥呦呦呦。妈妈说屁股给悟红了,还好不是那么严重,三哥拽着妈妈的手指玩着,拉进了嘴里,妈妈给三哥屁股摸着油,三哥很安静的看着妈妈,摸着自己的小脚上的袜子,妈妈跟三哥说着手中的动作,山哥笑了嘻嘻,妈妈跟三哥说裤子拉下来很舒服,三哥笑了,妈妈把三哥左右翻滚的提着裤子,三哥抱着自己的手吃着,妈妈叫三哥小王,三哥安静的,挥舞着小手,小嘴抿着玩,妈妈给三哥穿好了裤子。三哥咳嗽了一声,妈妈说三哥又咳嗽了,三哥就笑了。妈妈仍尿裤了,说一会回来,山哥自己蹬着腿玩着手手,高兴的叫着,嗯嗯嗯的,想要拍小手,看到妈妈回来,笑的可开心了,叫的更大声了,啊顾啊顾的,妈妈给三哥拿了一个奶嘴,说是三哥要长牙了,三哥咬着很开心,双手拿着自己玩着,脚也踢着妈妈。三哥好像叫了一声爸爸,开始玩着妈妈给的奶嘴。妈妈侧躺在三哥的左侧。一只手摸着三哥,帮三哥扶着奶嘴。
理论部分:
妈妈再去拿换洗东西,和哥有一段时间眼睛是没有对视的,三哥有几声尖叫好像是回应母亲。
三哥妈妈没在视线范围内页没有哭泣;
6个月的孩子能认识妈妈,有相对的互动, 这就是依恋行为,判断依恋行为的标准, 是妈妈不再的时候是否哭闹。三哥不哭闹很安静自己玩,跟妈妈的依恋关系很好。
托儿所,福利院,孤儿院,医院、或者机构孩子的安全感依恋程度不同。形成不了亲密的依恋关系,会逐渐适应。
安全的依恋关系,离开的妈妈回来婴儿会微笑。
母婴关系怎么样是好呢?不是母亲做得好,也不是孩子做得好,是她们之间的互动的好,互动好的标准,相对有规律的、程序上的规律,换尿片妈妈的步骤,宝宝的步骤(三哥举着腿在那里没有之前的大的蹬腿)。既相对稳定又非常灵活的。这也叫做客体的恒定性,妈妈照顾宝宝的一些套路,流程是固定的。
安全的依恋模式在什么时候形成重要?出生开始妈妈摸索就开始了, 半岁以后就逐步形成,6个月以前把妈妈当环境母亲,1岁以前和母亲之间有很灵活的依恋模式,这个依恋关系模式带给宝宝一辈子的。
几个月被送到爷奶辈照顾,对于孩子分离的耐受?
孩子与母亲之间的互动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灵活的,核心是爱。
长牙:对孩子来说是很不一样的,吃的东西没有嚼碎被吞进去咽下去感觉是非常不一样的,动物的牙齿只是把骨头嚼碎,囫囵吞枣。对于人牙齿在咀嚼的时候,意义是不一样的,食物是经过加工工作咀嚼把食物不同的味道发展出来。牙齿能感觉不同食物的味道,也是品尝不同的爱开始,也是后口欲期开始了。除了品尝有愤怒的表达,用牙齿咬妈妈的时候,妈妈会疼,换了一个。吃鸡爪和海参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海参和安慰嘴没啥区别,鸡爪子和母亲的手指感觉是一样的, 母亲的爱是立体的,是有温度的。6-7个月口里含着什么东西, 心理也在想着什么东西, 这个想着什么东西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也是思维的形成。虽然母亲被咬疼了,给孩子换了一个东西,牙咬,如果孩子能选择一个东西去咬,这个非常的好,这个时候孩子心理会开始想东西。孩子有不咬东西,有咬固定的东西,后着会更有逻辑一点。言之有物,来源于口中有东西。
答疑部分:
手的精细动作要比脚的精细运动要早的多。
过渡性客体:专指在人年幼的时候一个物件。
成人在阅读的时候喝水抽烟是否是过渡性客体,过渡性客体指的是年幼的时候,过渡性客体是不会换的, 杯子是会换的烟的牌子也会换的。
磨牙棒使用过好还是不好?有的孩子不仅要自己的手指,长大后还吃手皮。从心理的角度婴儿咬手指是很方便的, 魔法棒并没有那么方便。
问:小孩很少吃手指,很干净?
答:小孩不吃手指,保持干净,心理上是下一个阶段,渡过了口欲期,妈妈喂得很好,孩子要是很邋遢大便拉的到处都是,(口欲期、肛欲期、)
吃手指:想妈妈、焦虑、形成思考;口里有物、心中有物
第十课
婴儿视频观察报告:
月份:193天
环境:白天
人物:姥姥家
背景:妈妈和姥姥去吃饭,也就十分钟
三哥被陌生女性怀抱着,三哥扭头哭嚷着,看向妈妈的方向,妈妈把三哥抱了过来三哥就止住了哭泣。妈妈哄了一会三哥还是哭泣,妈妈说妈妈出去吃了个饭就回来了,有个人给三哥擦着鼻涕,三哥左扭右扭的拒绝着。周围有几个声音在安慰三哥, 三哥还是在哭,听到妈妈声音了三哥停下了哭泣,趴在妈妈怀里,妈妈拍着三哥,眼睛没有看着妈妈看着右侧的方向,摄像头的方向。妈妈说是委屈了,认生了,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妈妈亲了三哥好几下,三哥的头还是转向一边没有看向妈妈,妈妈轻微晃着三哥,三哥头在妈妈的胸前蹭了蹭。安静了下来, 开始左边右边的看,还抬头看,又在妈妈的胸前蹭了蹭,听到后方有声音,扭头想要去看。妈妈举起三哥看看是否有鼻涕眼泪,三哥没有看像妈妈还是看着右侧前方的位置。看个又把头埋到妈妈胸前蹭了蹭。妈妈继续摇晃着三哥。妈妈说要给三哥换个尿布。
妈妈把三哥放在床上起身去拿尿裤, 三哥又开始哭泣,双手摇晃着好像找寻什么。妈妈拿过来准备给三哥换尿裤,三哥停下来哭泣,开始吃右手的衣服,妈妈给三哥熟练的换着尿裤, 三哥很安静的躺着,一直在吃手上的衣服,好像想吃手吃不到吃衣服。三哥笑了妈妈继续给换尿裤,三哥还吃着衣服没有停下来。妈妈换着尿裤跟三哥说着话,三哥听见妈妈的声音笑了,妈妈笑三哥又哭又笑,拿着三哥的脚丫摸了几下,三哥开心的叫了。没有在吃手了,双臂摊开,眼睛看向上方。小腿瞪着妈妈给换衣服的手,有一下没一下的跟妈妈玩着,又把手臂拿过来吃了下, 就放开了。眼睛看向镜头,拿起左手开始吃了。听见妈妈说委屈了,三哥开始哭了,哭了一声就停下来了,好像在回应妈妈问是否委屈了。换完尿裤妈妈把哼唧的三哥抱了起来,三哥又哼唧了几声,妈妈拍着三哥的背,三哥安静下来了,头埋在妈妈的臂间,嘴和鼻子都看不见了,妈妈说三哥在啃她的衣服。
理论讲解:
三哥今天主要问题是分离反应。
稳定的照顾方式,能吃到东西、、睡觉、排泄、清洗。
1-2回避的依恋模式
3-4矛盾的依恋模式
5-6月安全的依恋模式变成主要的,安全和矛盾交杂的。
妈妈去姥姥家玩的,以为三哥会明白, 就和姥姥去吃面了,就10分钟,妈妈有感应说三哥在哭闹。
有的孩子不管跟妈妈多么安全,在陌生的情境被陌生人抱着,对孩子来说是陌生的。三哥好似做了一个陌生情境实验。实验中有几个变量, 陌生情境, 妈妈离开孩子,陌生人进来跟孩子玩三个变量, 同时出现在三哥,对孩子来说很难的, 瞬间变成矛盾型依恋关系。孩子哭闹虽然让大人烦恼,好的是孩子记得你,想你。
如果妈妈离开孩子,孩子很安静,这个安静就要打问号了?
三哥跟妈妈的关系很好,也被放在熟悉的不是陌生的环境里。不要让1岁以内的孩子,认为关系很好就放开,孩子扛不住。这时候要让父母或者平时一直照顾的人,像爸爸、或者妈妈带着三哥。
妈妈的回来瞬间治疗了孩子。妈妈的离开孩子有反应,安全型的孩子哭闹容易被安抚。看到妈妈有哭闹,哭闹情绪有矛盾的意味在。但三哥转过头不看妈妈,这是典型的矛盾型依恋关系。被妈妈安抚了会逐渐变得安静,停止哭泣。三哥有好多次用脸蹭妈妈的胸部。换尿布的时候也没有看妈妈,吃完左手吃右手。典型的矛盾型依恋。
矛盾型依恋有典型的特点。例如一个妈妈被放在邻居家10天,妈妈来了把一堆玩具放在妈妈腿上,拿出一个梳子,让妈妈梳头,脱下裤子, 让妈妈换尿裤,脱上衣让妈妈洗澡,重复做几个动作。
离开母亲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受伤,男孩离开母亲,会觉得很无助。
爷爷给三哥擦鼻子,三哥更闹了,哭声更大了。说明三哥并没有把姥姥家当做熟悉的,还是当做陌生人。
妈妈的话总是围绕着孩子,妈妈跟孩子玩的时候是以孩子为中心,玩的累了就停下来,无聊了就玩起来。而爷爷给擦鼻子很快,很粗暴,三哥觉得怕坏了和母亲的结界,孩子哭闹妈妈主要来哄,其他人不要干预太多,可以递一些纸什么的。妈妈哄着三哥这时候一只手进去了,并碰到了三哥,粗暴的碰了三哥,这是对母亲哄孩子的污染。其他人越弥补孩子越惊恐,不要污染母婴的环境。
三哥在妈妈回来,换尿布他眼睛是回避的,低头还是完全回避,这是种愤怒的表达是拒绝。
第二次妈妈把三哥放到床上换尿布,三哥身体离开了妈妈就大哭的时候了。这时候三哥开始交替吃左右手。过渡性现象,通过吃手想象和母亲在一起。
维尼科特强化了吃手的思维的意义,妈妈不在的时候,孩子吃手想象的妈妈是很可怕的。
答疑部分:
1、分离后多长时间能够修复?答:孩子在妈妈回来后瞬间修复,前提是妈妈跟孩子是安全型依恋,离开的时间不是很久。
2、前语言期(一出生开始到能讲话的1岁),不能说话,能够听懂成人说话,也想要能够说话,舌头捣鼓呜呜呜的。
3、换尿裤的人要固定一些,妈妈或者某一个固定的;
4、4-6个月的孩子,能认识自己和妈妈,但不知道妈妈和周围人的关系。7个月以后就会开始害怕陌生人了。
5、《妈妈心灵课》维尼科特,婴儿哭泣;
6、分离反应:婴儿刚出生就会有,胎儿从母体离开,就有巨大的转变,这个时候就有分离反应。三个月的分离、断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