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老公和宝贝一起打乒乓球回来。老公对宝贝在训练场中的一些不当行为做了批评,我也不免附和了几句。
午休的时候,宝贝说:“我一敲,硬邦邦,她的心,从来就没有软过。”怕我听不懂,宝贝还特别补充:“妈妈,就是说你的!”
我突然一惊,原来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居然让孩子产生了这样的认知吗?
也许这不过是孩子一时的感慨,我却不能不因此反思自己。
想一想,确实我拒绝孩子的情况还是很多的,有些是确实应该拒绝,有些却未必,还有更多的时候,是我可以选择更温和更柔软的方式拒绝。
昨天晚上,我晚上值班,查完寝回到家已经快十一点了。
到了楼下,发现宝贝屋里灯还亮着,心想:难道孩子还没睡?都什么时候了还不睡觉!但转念又一想,也许是老公洗衣服呢。
不太确定的我,一打开门,看到他们果然没睡,我一下子就忍不住了,脸拉了下来,勉强忍着,口气生硬地赶他们上床睡觉。宝贝看我不高兴,乖乖地上了床,很快就咕噜咕噜地睡着了。
然后我拉着脸去洗涮。后来老公和我沟通,我的口气也很不好,最后俩人都生着气睡去了。
现在想想,我自己处理这件事确实有些太情绪化了。他们爷仨那么晚没有睡觉,确实让人不高兴,但我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去处理,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如果我进门看到孩子没有睡觉,不是生气地拉着脸,而是抱抱孩子,温和地说:“是不是不睡觉在等妈妈呀?妈妈回来了,赶紧去睡吧!”那么,宝贝是不是可以更愉快地入睡?
然后再温和地和老公探讨,晚上带孩子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尽量让孩子早点睡。那么,俩人是不是也不会陷入冷战?
每次看外国电影的时候,我总是感叹人家不管是父母与孩子还是夫妻之间,交流的时候,都特别柔软,让人很舒服。
反观我们国人,和陌生人相处倒还客气,和亲人相处,就“原形毕露”,完全不控制自己的脾气,最后明明相亲相爱,却变成了“相爱相杀”。
尤其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我们更强调父母的权威,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想想宝贝最近一直在念叨的“话语权”,想想宝贝反问我的“难道只有大人可以指出小孩的错误,小孩就不能指出大人的错误吗”,也许,我们真的该反思自己了。
说到底,其实我们大人,在面对孩子的时候,缺乏一种平等、尊重的意识。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我们的“为了孩子好”,其实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罢了,不见得真的对孩子好。
而且,这种不顾孩子的意愿,不尊重孩子的“为了孩子好”,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吗?我只能说:“呵呵。”
这同样适用于其他人际关系。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立的意识,愿我们多一点平等意识,多给予别人一点尊重,也许我们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同事关系等等都会好很多。
2019,对他人多一点尊重,让自己更柔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