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军费预算达到12680亿(人民币),已多年排世界老二!
但军费大踏步增长的同时,军中仍保留不少老古董装备,有的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随便检几样:
T-54/国产59式:75岁(1945—) 1980年代停产,现役加封存恐仍有超千台。
萨姆-2/国产红旗-2:67岁(1953—) 可追溯到二战后期德国导弹技术。
米格-21/国产歼-7:67岁(1953—)现役仍有数百架,另有封存若干。
图-16/国产轰-6:70岁(1950—) 现役数十架,近年仍有改进型推出。
AK-47/国产56式/81式,约1945年设计,国产型号仍在二线部队服役。
较早型号的“运”系列运输机多为仿苏作品。
035潜艇技术被认为与033(苏联R级)有较多联系...
以上这些是1950年代或更早产品的几个例子,另有许多已经退役。稍晚的1960年代的,还有些没有退役。
军事科技进步较快,和平时期基本就是20年一代,紧张时期10年一代。坦诚地说,70多岁的老古董的确不适应现代战场了,改进了也不行,何况改进费用不低;许多也已经到寿,可靠性已经完蛋,上战场会坑死人的。
当然“老古董”在役,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一、没钱。军费是个无底洞,永远都不够,特别近些年军人待遇也涨了,你懂得。于是总得“省着花”:待遇不能省的话,就只好省装备、省训练。
先进武器也真是贵。比如一架有些过气的战斗机像苏-35这样的也得六七千万美元/架,隐形的就得上亿。一个大国装备3000架,就是个小号天文数字,受不鸟。于是就得少装备,老战斗机留着充数——干什么用再说。
当然中国留着歼-7的确过了,美国早期型的F-15/16都封存了好多,俄罗斯军费那么紧张也没留米格-21——米格-29都封存好多了。
当然就怕货比货,东北亚某国还留着米格-17呢。
二、老装备也有老装备的用途。老装备上战场硬扛列强难了,硬去也是送死,但放在国内欺负下游击队、“恐怖组织”啥的或者还凑合,再说邻国没准也在用老家伙——算是许多小国家仍在用老古董的重要心理安慰。
比如米格-21/歼-7,在某些国家就是当轰炸机用。T-54/59式就是横冲直撞或者当炮台。游击队你咋地?
有些特殊老装备因为性能尚可,还真就能凑合用,应急什么的。比如56冲/AK-47,和95式、M-16这些并没有拉开代差,上战场可以一拼的。
其它的,还有练兵的用途。像59式反正也要淘汰了,可以可劲儿造,培养一批坦克兵只当预备役也行。
当然这些所谓用途还是钱闹的。要真有钱,谁愿意用那么老的啊。当然在中国这叫精打细算,反正明天也不打仗——估计。
三、高级装备产量跟不上,或可靠性存疑。必须强调一点,实验室生产和工业化生产是两回事。实验室里有可能造出不错的东西,但高度依赖工匠的水平,产量上不去,质量经常也不够稳定、不均一,难以符合现代战争的需要。
类似工艺品的制造:人家用数控机床雕刻,几分钟一个;人工雕刻几小时一个,没法竞争,也供不上流。如此老师傅、小作坊如果跟不上形势,就只有失业一条路。
这方面真得艳羡美苏,动不动就几千台几万台的,核武器洲际导弹都工业化批量生产,跟他们打就算开始打得过,最后也得给拖死。苏联利用的是上规模的军工体系和“先军体制”,美国则更注重强大的社会工业能力,还有人家设计环节就已经考虑好了后续。
怀疑中国这方面有缺憾,当然个人也是猜测,具体缺憾多少不好说。只是看红旗-2还留着,看着...呵呵。
当然也看跟谁比。有的国家依赖进口,就更艰难了。中国好歹还能造出些东西来,放哪里即使不算先进,也比没有强。
四、有需要,无替代品。比如轰-6,其实在当年就已经落后,在苏联1960年代就退役了(只保留一些侦查用)。但在中国,它较大的航程和载弹量在那里摆着,真就没有替代品,于是留着似乎也比没有强些。至于未来轰-6突击关岛能否成功,就只有天知道。
——————
浪子背包客问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