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某次面试试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半个小时的备课时间,十五分钟的课讲,站在台上,语无伦次,在主旨部分,脑子一片空白,憋了半天也想不出忧国忧民。最终的结果自然落榜。多次的失败经历,自己人前讲课,只要有同行在,只会惶恐不安,思绪混乱,讲话大舌头,夹壮等各类毛病暴露无遗。
于是,上岸之后几年,秉着能躲则躲的精神,每个学期除了完成学校硬性要求的一节教研课,其他比赛之类,仗着自己在组里年龄偏大,时常以年轻人多锻炼为由,逃过一次又一次历练。有道是“风水轮流转,苍天饶过谁”,这一年的优质课,终究是硬着头皮接了。
自卑的人容易走两个极端,总不断怀疑自己,却又固执己见。第一轮的录像课是《卖炭翁》,备课思路顺畅,只是录课过程发现自己口头禅偏多。尴尬看完两遍剪辑之后,交差了。现场课又是诗歌,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想在樊登读书里听过的《杜甫传》,拿到课题当天,比几年前的试讲,觉得亲切许多。对着题目一阵默念之后,灵光乍现,破题而入,一气呵成。
也许是备课过程太顺畅,加上前面的录像课得到较高评价,自信在此时占了上风,更坚信要立足文本,思路清晰之后,磨了一节课,也只是修改了细枝末节。第二天授课过程中,普通话把“原生环境”出卖了,评价结果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百思不得其解。对比琢磨几宿,终究明白:课堂深度有余,而创意过于欠缺。在强调整体意识的大环境下,还致力于深耕一篇文章的授课思路,终归是不讨巧的。
只是,必须随这大流么?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学流派中,我到底该怎样呈现我的语文课堂?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去展示老师自己的“纵横捭阖”?还是要在电光石火间,加入眼花缭乱的现代信息技术?自己不认可的方式,运用起来终归别扭。
改革,循序渐进或许比大刀阔斧更适合学情。
一次经历,一次成长,至少打破惧众心魔。
我的课堂,还是男神女神的:聚焦吧!聚焦了,才能深深地读,才能浅浅地教!
后记: 赛课反思(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