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我从哪里来?为什么是个女孩子?为什么我遇到这件事情会这样处理?
毫无疑问,大部分人都产生过我是什么这类问题。这本书书名很有趣,《我是个怪圈》。
“我们总是通过寻找并勾连与我们过去所知事物之间的类似性来进行思考的。”一般看小说比较多,哲学方面就只看过一本入门书吧,甚至不知道算不算得上是哲学书。我更喜欢的是不给书籍分类,阅读百分之十或百分之五后有兴趣就看下去,不喜欢就看下一本,随性一点。
作者在序言里说知道做一名女孩子,成为一条狗,一头鹰,甚至一只蚊子,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句诗很美,“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经常去思考这些花花草草蓝天白云是怎样的,是有生命吗,是怎么存在的呢?思考到最后往往无疾而终了。
“我认为一个人仅仅能说服那些本来就与其所宣扬的立场相当靠近的人们,而且很有可能这个人最终会去说服那些人。”这种像个老友一般告知你观点,说着自己的想法,我想我喜欢上了这碗盛满隐喻和类比的沙拉,让人很容易接受。
我更喜欢用自己的话语去描写看过这本书的感受,哲学方面了解不多,只能用自己看书时闪过的想法来去解读。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最重要的是从这本书书里收获了什么。
“当自己的观点由他人之口陈述出来的时候,人们常常就不信任它了,这可真是奇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朋友找你帮忙做决定,她会告诉你两个选择,不管你替她选择哪一个,她都会一直反驳你。
对话看了两遍,领会到了意思,却不能把心里所想的找到合适的话形容出来。
“生命到底是什么?”
“感觉一个人活着,其实是一个错觉,它来自催促一个人不做任何理解而开口说出这句话的反射。如此而言,一个真正的生命便简化为一个复杂反射的合集。”
感觉、思维、观念、理想、记忆、意识、创造。
“恐惧与梦想、希望与哀伤、观念与信仰、兴趣与顾虑、满足与嫉妒、记忆与野心、阵阵乡愁与恻隐之心、负疚的闪现与天才的火花:它们在物理世界中是否有一席之地?如此纯粹的抽象概念是否具有因果力?它们可以支配实在之物吗?或者仅仅是无效的虚构?”
晦涩难懂的字眼自动忽略,在一堆例子之后这段反问让我有了兴趣。我带着目的性的去读书、去做笔记、去写读后感。是什么支配了我让我这样做,是什么下达了这个命令呢?
听到橘子会不自觉分泌唾液、看到啤酒罐上的暗示字眼会受到影响。了解到了条件反射在哲学上是怎么样形容,以怎样的案例去述说,最后又回归到什么的本质去,非常精彩。
哲学方面的书籍看得太少,知识太贫瘠,脑子不够用。
时间过得真快,这本书让人思考,多了解点相关的知识吧,加油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