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顾名思义,说的是借用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及时归还,否则,下次再借就困难了。这里的“困难”,我理解包含两个层次的意思,一个是还的太迟了,影响了主人的使用,人家不愿再借出去。另一个意思则是给人家弄丢了,想借也没法出借了。
周一期中质量调研就发生了这样一件教师借用学生尺子结果借丢了的事,让学生好生哭了一场。
这次期中质量调研,一二年级测试安排在下午。一二年级测试时间比较短,收卷后第三节课还余下时间,没到下课点。收卷后,任课教师需要继续按照课程表继续上课。二二班就有我的课。我匆匆赶过去,陈同学正在哭。问什么原因,他夹杂哭腔,停停顿顿,说得含糊。接连问了几次,也没听清怎么回事。辛苦他同桌坐他旁边久了,比较熟悉他的表达方式。告诉我说,他说尺子丢了。
“尺子怎么丢了?”我问道。
“就是考试的时候,老师拿去用了,放到这,然后就没了。”他指着课桌说。这会心情平复了不少,语言我竖起耳朵倾听,大致能听清。
原来这样,“会不会其他同学错拿了呢?”我心里想。
我直起身子,问其他学生:“有谁多尺子的?”
学生七嘴八舌的说“没有”。
想想也是,考试时,桌面已经收拾干净。这班学生只有几个学生在其他班考试,大多数还是在自己班考试,错拿的可能性不大。
问了一圈,看来班里没有错拿的。只能是在移动课桌时被拿到其他班级里了。因为这班只有三十来人,考试时,每考场需要三十张课桌,不够的班级需要去其他班级搬。这样只能下课后去其他班询问了。
可是,这把尺子真的应该丢吗?假如,监考老师用过后,把尺子及时放到学生的文具盒里,就是怎么移动课桌,也不会发生丢失的情况。
这其实涉及到一个容易被人忽然的平等的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教育学生的是,借用别人的东西,首先需要问人家是否同意;用完借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并说谢谢。而实际情况是,教育的那个人,可能没有受教育的人做的好。比如,教师借用学生的东西,有的人就忘了问学生是否同意,用完归还也是随手一放,没有下文。
身体力行,躬身示范,是教育的重要方法。一个榜样,胜过一千句的说教。教师说的天花乱坠,却没有在行为上表现出来,教育的效果自然是要打折扣的。
有段时间,李镇西老师发出的那句感慨在网络频频被转发,“一群不读书的人教学生读书”。是啊,整个社会都在倡导读书,校园优盛。各种读本、期刊、丛书,全压向学生,考试杠杆也侧重检测学生阅读量。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如果,真的在实践中问一圈的话,那些读本、期刊、丛书,可能教师都不知道里面内容为何。这岂不是教育的悲哀吗?!!!
北师大的校训对教师做出的要求,简短深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识要卓越,行为足称榜样,才是为师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