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浮浮沉沉中遇见自己

在浮浮沉沉中遇见自己

作者: 胡不糊呀 | 来源:发表于2020-11-30 23:43 被阅读0次

    最近这两天的心情似乎有一点小哀伤,介于一种莫名的感叹中。今天看见香香发的朋友圈又想到了周六的那天,按摩完我走时,香香说送我到轻轨站。短短的几百米,我俩牵着手,简单地说了几句,提到了我们的职业幸福感,最后分别的时候我们拥抱了一下。好像一下回到了高中,以前,我俩也是关系很亲近,她是我高中时代很重要、陪伴着我的人。这次见面,她说了一句“好久都没有看到你了”。她也还说,我们都没有以前活泼了。

    又想到了木心的那一首诗:

    你这样吹过
    清凉,柔和
    再吹过来的
    我知道不是你了
        ——《五月》

    其实,再吹过来的,不是你亦是你。

    当初离开大学校园,带着不舍,也带着对新生活的期待。而今培训学习再次回到大学生校园(西南大学,哈哈当然是别人的大学),仍然是满满的熟悉感和亲切感。闻到香樟树的味道,想起了学府香樟,南山云梦。想起了曾经校园里被我们嫌弃着的一切一切。真的很想回到大学生活,很想抓住悠闲的时光,再多看几本书,再多去体验几次活动,再多去看几场演出,再多认真听几节课……

    好像心中有遗憾,会觉得高考也许是比较低成本进入到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一种途径。和同学相比,也许当初就相差一点点,慢慢慢慢的我们变成了很不同的两种样子。虽然有这样的遗憾,但是也没有总沉浸在一种低气压中,我不后悔学习小学教育,感谢过往的一切。我满意自己现在的状态,我现在依然能接触不一样的朋友,学习不一样的事情,体验不一样未知,依然在成长,这就足够了。

    那天下课路过校园门口的时候,看到阳光打在树叶上,那一刻,我几乎分辨不出是树叶金黄还是因为阳光正好眷顾。我内心在强烈地感叹着:年轻真好!读书真好!学习真好!有朋友在身边真好!

    这次来是参加〈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培训〉。原本打算一课一记,昨天就应该有一个记录,但是昨天记录了读书打卡笔记,所以今天就把两天的课结合在一起,做一个简单的整理。

    两天的课可以归结为两个关键词——“个人”、“团体”。

    陈良老师的课让我觉得,做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我们教师不能够进行一个自我心理疏通,那是没有办法去健康地引导学生向一个良性方向发展的。其中提到了季羡林先生说的“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幸福感它是来自于人内心的体验。当然,我以为幸福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它没有一个绝对衡量的标准。就看自己内心如何去衡量,如何去把握自己在乎活着介意的东西。

    那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有以下几点:

    1、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2、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4、容纳他人,人际和谐

    5、调控情绪,心境乐观

    6、行为合理,人格完善

    作为我们普通的人,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心理问题,而这个心理问题的处理大多是靠一种自我调适:去改变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去享受事情本身,看清自己内心真正需求的东西,自己能够自主去选择,生活有目标感,最重要的是明白生命在于平衡。平衡需要去尝试,多方面、多角度体验以后,找到一个最能够适应自己的点来处理生活工作诸多事宜。

    李源田老师文学功底深厚,幽默风趣,引经据典,他的讲座带给我的思考便是我们作为教师需要注意到每个人的本身,但更要关注到我们的内心世界,去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与我们应该成为的人相比,我们只苏醒了一半;我们的蓝图没有展开,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只运用了我们头脑和身体资源中的极小的一部分。』

    这就很自然地想到那个冰山图,我们还有很多未开发的潜能需要我们去关注到自己,去通过有效的途径激发出来。我当时听到这儿,一下冒出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如何去呵护孩子的想象力和他对世界的好奇心?

    2.批判思维该如何在学科里成长?

    3.学生学习的意义究竟是在何处?

    4.学习是否真实地发生在了课堂,学生的学习活动他是否是主动积极参与的?

    我觉得这些问题都需要我在后面更多的实际探索中去思考、去理解,甚至更进一步的去解决。

    李老师其中提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五色五度(内在向度)话名师。(虽然他提的是名师,但是我觉得对于我们普通教师、新教师来说,它同样具有方向引领性。)

    1.从温度角度讲

    名师需要有一种人文的底色,它指向名师的教育理想情怀。教育人一定要有温。温馨的教育,更能带给孩子和家长幸福和愉悦。人文底色内化在教师心中,外显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

    2.从长度角度讲

    名师需要有自己学科的本色,它指向名师的教育能力品质。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到底走得多远,知晓和掌握多少?教师的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都能够得到体现。

    3.从高度角度讲

    名师应该有一种专业的亮色,它指向的是名师的精神境界。名师需要有专业的阳光来照亮教育的历程。有了专业的亮色,能够为自己的学科增光添彩,甚至能够达到一种教育所期待的“低碳”状态,也就是负担轻、质量高、效果好,让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让师生能够诗意的学习生活。

    4.从力度角度讲

    名师应该体现出科研的成色,它指向名师的研究精神。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是教育专业精神的最好表现形式。而且研究一定是要结合自己的学科、学生、学校实际,选题可以小一点,但要深一点。真正地在研究领域内悟出一些“道”来,包括批判精神,有批判才有建树和创新。

    5.从宽度角度讲

    名师应该有一种人格的特色,它指向的是名师的道德风范。多元的时代教师所表征的人格也可以是多元的。但是,一个教师的专业能力如果是一个常数的话,他对社会、对教育贡献的大小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师德的水平来决定的,名师尤其如此。因为今天的世界充满不少的功利,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应该成为名师的坚守!(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坚守)

    我们要唤醒内省的成长之路,可以有五步走:

    ①主题实践中进行专业积累

    ②广博阅读中及时专业感悟

    ③随笔写作中坚持专业磨砺

    ④团队合作中开展专业研讨

    ⑤经验反思中实现专业提升

    其实这些东西总结来看就是需要先去接触、去经历,然后通过多样的途径来提升自己,再而形成评价、反思、总结。接着再去实践操作,行成循环。

    『肯恩·威尔伯指出:道德、艺术表达、内省、灵性、冥想觉识、意义、价值、意象,所有这些内在向度的独白,科学都不屑一顾,只因为它们都无法在肉眼和实证仪器上留下记录。科学这头蛮牛闯进了意识的瓷器店,把艺术、道德、冥想和灵性打翻了一地。』

    李老师讲到这儿的时候,这段话很打动我,我忽然觉得我们内在的意识也是一种隐私,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完全能够理解我们,完全能够看透我们意识层面的一些东西。有时他们的一种理解,其实是闯入隐私,会把我们所想的东西打翻,他们随之而来的不理解会造成一种伤害也不一定。

    今天赵永萍老师讲的团体心理辅导操作技术,更多的就是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咨询的比较来讲了团体心理辅导该如何操作。她也说了,没有一种技术它是绝对的好,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处,就看咨询者、寻求帮助者,他适合哪一种工具、手段。

    整个课带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我们既需要自己独立的一个空间,同样我们也需要生活在团体中,我们需要有朋友。

    我们还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表格来审视自己的内心:看重什么,追求什么。从而帮助自己选择。

    具体团体心理辅导操作技术,我觉得这需要专业化解读,如果要去实操,我还需要去阅读理论来支撑。而且相对来说,这一板块在小学生上能够用到的较中学生而言要少一些。

    其实“个人”也好,“团体”也好,总的都可以落到一个词上——平衡。我们要掌握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平衡,要掌握自己外在接触的事情和自己内在情绪的平衡。及时给自己的情绪找到一个出口,保持自身心理的健康,关注到自己再而关注到他人,我觉得这样才是一种良性且有效的辅助疏导过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浮浮沉沉中遇见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xtj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