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孔子的成长,跟两个人的悉心教导密不可分。
一个是他的母亲颜徵在,另一位就是他的外公颜襄。
孔子3岁丧父,6岁前的启蒙,基本上都是母亲颜徵在一手教导的。孔子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小就当起了同伴中的小老师。(2500年前的孔子就深谙「教是最好的学」这个道理呀!)
后来,颜徵在自觉已经教不了孔子了,就把他送去了学堂。
在学堂里,孔子依然勤学好问,经常问为什么,他的刨根问底也因此让老师感到尴尬又恼火。
时间一长,老师不干了,一怒之下把他赶出了学堂。孔子辍学了。
好在,他有一个非常明事理、有智慧又深谋远虑的母亲。
母亲颜徵在在了解了情况之后,并没有责怪孔子,她知道根本原因是先生的学识不够教导孔子了,于是给孔子另寻老师——也就是自己的父亲颜襄。
由此可见,一个母亲的远见和决断,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多么重要的引领作用啊!
在孔子辍学之后,颜徵在既没有责怪他,也没有埋怨老师没能力,而是认清现实,继续为他寻找好老师,帮助孔子在学识上持续努力精进。
当然,孔子也是一贯的勤勉好学,他非常敬重外公颜襄,跟颜襄差不多学习了5年之久。
颜襄也非常喜欢这个外孙,把自己毕生所学,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孔子,他们既是爷孙,也是忘年之交!一起谈古论今,探讨学识。
当时的颜襄,已近古稀之年,他在孔子十四岁的时候,寿终正寝。孔子和母亲颜徵在,还为他守孝百日。
孔子的少年时代,虽然清贫,但抵挡不住他的求知若渴。
也正是母亲和外公的悉心教导,为他后来伟大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