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PP接口存在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1、跨平台性
所谓跨平台是指我们的接口要能够支持不同的终端,比如android、ios、windowsphone以及桌面软件、网站等,一套接口,支持多端,就像当年Java的口号一样“Write Once,Run Anywhere”。当然从本质上讲,服务器端的接口跟终端是没有太大关系的,但接口应该考虑到不同端的接入成本,应根据项目或公司自身情况应该做相应的版本处理。采用通用的解决方案,比如通信协议就采用最常用的HTTP协议,如果是即时通信,可以采用开放的XMPP协议,做游戏的可以采用可靠的TCP协议,除非TCP不够用了,再采用定制的UDP协议。数据交换采用xml或者json格式等等,因自己所处环境具体情况而定。总之,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让不同的端能够很方便的使用你的接口。已知现实情况:
1:正规的App设计接口规范文档,已App界面为功能导向是设计移动端接口。意义:后端开发成本高,接口页面规范可查,App接入成本低,App维护性高。沟通成本低,对业务理解能力门槛低!
2:另类的设计,已后端业务为导向,提供大而全的api设计接口,以满足所有端的所有需求,接口传入各种各样的配置和参数,。意义: 后端开发成本低,App接入成本很高,App后期的维护性低,维护成本高,沟通成本高,对业务的理解能力门槛高!
问题:Api设计所提的的一套接口适应多端的精髓和初衷到底是什么?
2、客户端与服务端的肥瘦平衡
在以前C/S、B/S架构时,就已多次讨论过这个问题,客户端是瘦点好还是肥点好,当然也没有固定答案,需要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去做权衡。客观原因,在移动APP开发中,由于客户端的修改会很费时费力,一是App应用需要经过各种渠道审核,耗费时间。更新修复问题的时间成本过高。另外,当前IOS开发人员、Android开发人员的人工成本普遍较高,人才紧缺,基于这两点,能在服务器端实现的功能就不要放在客户端,毕竟服务器端程序的修改要比客户端方便、灵活、快捷的多。
问题:作为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该站在什么角度去看这个问题?肥瘦平衡最终追求的是什么?
3、考虑移动端的网络情况和耗电量
对于移动APP开发者来说, 网络流量和电池电量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不过,您也许会说,这些跟接口没啥关系吧,服务器端的接口还能管得了客户端的网络流量和电量?
1:)对于网络情况,接口应该具备为不同的网络提供不同的内容的能力, 通常,移动端的上网方式无非是2G(GSM、GPRS、EDGE)、3G(CDMA、TDSCDMA、WCDMA)、4G/5G、WIFI。设想一下,如果用户在流量需要花钱的情况下,你的app给用户展示了视频、音频、大量的图片和大量无用数据(接口中存在大量跟app页面无关的数据,俗称大而全的接口)。而没有通知用户的情况下用户会怎么想,毕竟国内的流量费用还是很贵的,应在不同的环境下提供不同的策略。
2:)对于电量,app的哪些方面会消耗电量?比如app有大量的计算、有很炫的视觉画面都会消耗电量, 另外,不断的移动网络链接也会消耗大量的电量,我们都知道移动网络是通过无线电波来通讯的,那么发射装置就需要消耗一定的电量来发射和接收无线信号。特别的是,频繁的链接会不断的切换网络设备与移动基站之间连接状态,这都会消耗一部分电量。
所以,对于接口而言,尽量用少的链接传输多的数据,和尽量少的数据接收交互。
问题:3G/4G/5G时代需不需要考虑用户的流量成本? 对App的追求和定位到底是什么,只是满足功能需求,还是提供优质服务体验?
4:接口需不需要要为移动客户端考虑,做相应的API适配
1:一种声音是不需要,后端写一套接口,不管是web端,Android,ios,wap等都调用相同的接口,后端维护简单。
2:另一种声音是需要,要依据不同场景,开发相应的API接口(如移动端,web端等)
相对于我目前而言第二种较为合理。提供一下例证,欢迎探讨。
接口不仅仅是提供数据和功能就完事了,更应该充分考虑移动端的特性,为移动端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接口。
比如,在移动端里,下拉刷新和上拉加载更多是很常见的功能,如果接口仍然按照传统的web思路,
只提供按页读取的话,就会造成移动端的额外的数据请求和计算。 这时,接口就应该针对这两种类型的操作提供额外的支持。
再比如,对于一个新闻阅读类的app来说,最新的新闻列表里的文章,特别是前几条,用户很容易点击进去看,而后面的老的文章列表,一来用户下滑加载好几页的情况较少,二来过时的新闻用户也很少点。如果,接口在返回新闻列表时,对于最新的列表,可以直接把文章的正文(或者部分正文,比如一屏的内容)信息一起传给客户端,
这样,用户在打开新闻详情页的时候,就不用再从服务器端获取了,自然可以做到秒开。
比如访问第一页时,接口可以返回文章内容,如下所示 ,content=1表示加载文章内容
newslist?page=1&pagesize=20&content=1
其他页时,newslist?page=5&pagesize=20&content=0 ,不用加载文章内容。
当然,客户端要跟接口做好配合,搭配好,才能最大化的提高性能。
比如,移动端都有左右滑动来看上一篇、下一篇文章或者图片的功能,
如果,当用户请求某篇文章的时候,服务器端顺便也把下一篇文章的内容返回回来了,
那么当用户看下一篇的时候,是不是就很快了呢。
当然这种preload的方案也不能滥用,如果预加载数据的命中率较低的话,也不行,白白浪费了很多的流量。
二:APP接口设计构思应该思考的问题
1 :实用性
编写接口API应遵从实用性原则。
1)、数据格式
推荐使用JSON格式数据,因为JSON有较好的跨平台性,以及数据格式占用字节数较少,当然也可采用XML、TEXT作为程序开发辅助。
如:json服务器返回的数据结构,一般为:
{
code:200
message: “success”
data: { key1: value1, key2: value2, … } }
code: 状态码,200表示成功,非200表示各种不同的错误
message: 描述信息,成功时为”success”,错误时则是错误信息
data: 成功时返回的数据,类型为对象、或数组... , 因此,data必须返回相应经过初始化的格式,数组如:[],对象:{}的格式,如果传入一个null,如果对象类型变成了String类型,那么肯定是报错的。
2)、接口执行效率(接口访问速度)
APP有别于WEB服务,对服务器端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在移动端有限的带宽条件下,要求接口响应速度要快,对数据要求也比较严格,app需要什么数据就传什么数据,不可多传,过多的数据量影响处理速度,最重要的是影响传输效率和浪费用户流量。接口要规范,以面向对象的思想设计接口。
3)、API缓存
对APP运行的体验和流畅性来说,适当的缓存比较重要,不管是文件缓存还是memcache缓存,能让用户感知不知不觉中对App产生好的体验。
2 :易用性
编写接口API应遵从实用性原则。
1)、接口、参数命名准确:无论是接口还是参数,命名都应该有意义,让人一目了然。(接口推荐根据APP效果图栏目进行命名)
2)、一个页面尽可能就用一个接口: 现在很多的APP页面都有广告、焦点图、文章列表等,对于这些不同格式的数据,不可能都分配一个接口,这样加大了APP请求接口数,影响响应速度。建议服务器端尽可能处理好数据后通过一个接口返回给APP客户端,或把相似的部分功能合并已达到想要的效果,尽量不要出现一个页面七八上十个接口的情况。
3)、接口数据、状态:接口必须提供明确的数据状态信息,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必须返回给APP客户端,系统级异常,业务级异常,参数及异常都应有所体现。否则,接口的协议失去了所有的意义
4)、接口要有可扩展性:方便后期功能性调整,接口应具备可扩展性,但扩展性也不能盲目不切实际的幻想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据逻辑。
3 :安全性
1)、接口安全:目前一般都是在APP客户端和服务器通过约定的算法,对传递的参数值进行验证匹配。但是如果APP程序被反编译,这些约定的算法就会暴露,特别是在安卓APP中,有了算法,完全就可以通过验证模拟接口请求。或者引入jwt令牌(token)等解决方案。
2)、加密规范:在传递用户名密码时,应采用规范的加密算法如MD5、RSA、DES,进行数据通信请求。
3)、https协议 :对于敏感的api接口,使用https协议 ,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也是一个趋势。https是在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加入SSL层,它在网络间通信是加密的,所以需要加密证书。https协议需要ca证书,一般需要相应的费用成本。
4:版本兼容性
接口不可能永远不变,它会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动。接口的变化一般会有几种:
1):数据的变化,比如增加了旧版本不支持的数据类型
2):参数的变化,比如新增了参数
3):接口的废弃,不再使用该接口了
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必须得做接口版本的设计。实现上,一般有两种做法:
1).每个接口有各自的版本,一般为接口添加个version的参数。
2).整个接口系统有统一的版本,一般在URL中添加版本号,比如http://api.demo.com/v2。
大部分情况下会采用第一种方式,当某一个接口有变动时,在这个接口上叠加版本号,并兼容旧版本。App的新版本开发传参时则将传入新版本的version。
如果整个接口系统的根基都发生变动的话,比如微博API,从OAuth1.0升级到OAuth2.0,整个API都进行了升级,那同样API必须做相应变化。
有时候,一个接口的变动还会影响到其他接口,变动时需先想梳理清楚可能会涉及的接口。在做相应的变更处理。
总之根据自身业务需求针对性的开发与用户习惯相应的页面设计和App接口方案才是最理想的考虑方式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