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每当我们感到我们必须证明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可能走得太远,做得太过。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在今天的艺体组共读结束时,伟栋向我表示感谢,因为我算是一个特邀参与者吧。尤其是就今天共读的主题而言,我这个有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女儿的爸爸,有话可说,对我的年轻的同事们或有启发。
而我更要感谢大家,感谢这样一种氛围。因为我的经验告诉我,没有碰撞,很多感悟就无法生成。这也是我对南明教育极为推崇的一点——学校的行政会议可以没有,但是教研与共读是重中之重。因此,每个人都不只是共同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建设者。
今天,艺体组共读的,是《儿童的人格教育》的第十二章,《青春期和性教育》。
回应开头啊——作为一个老父亲,获益良多,也建议您不妨读一读。
比如说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社会兴趣丧失了一种分寸感,一心只想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比如说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一个孩子,就应该给予他更加独立地表达自我的机会,而不是像童年时那样处处被监视、监护和限制。
比如说阻止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培养友谊。在青春期,只有那些一直是孩子的朋友和同情他们的父母和教师,才能继续引导他们。
之前,我赞同,今天的孩子迫切需要的不是对早恋的干预,而是正确的性教育。而读了这本书,我更确信的是,性教育之前,是人格教育,而人格教育,必然来自关系的建立。
不,我此时最想说的,是“证明”。
“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面临这样一个考验,即他感到必须去证明自己不再是一个孩子。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感觉,因为每当我们感到我们必须证明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可能走得太远,做得太过。青春期的孩子自然也是这种情形。
“这确实是青春期孩子最有意思的毛病。解决的办法就是向他们解释并指出,他们不必向我们证明自己不再是个孩子了,我们不需要这种证明。由此,我们也许可以避免他们的过度行为。”
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两段话,说的仅仅是青春期么?
每个人,不都是在“证明自己”?
唯恐他人不知道自己聪明、能干、勤奋、善良、富有……
就像《皇帝的新衣》中的每一个人,生怕被视为“愚蠢的和不称职的”……
最近在读的,是《向死而生》——我在《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中已经提及。
李开复,自然是成功人士。
他之前笃信并奉行不辍的人生信念是:做最好的自己,世界因你而不同。
二十六岁,博士论文得到《纽约时报》半版报道,被全美计算机科学排名第一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破格授予教职;先后供职于苹果、微软和谷歌这三大引领世界科技的公司,担任华人最高层的职务;2009年,创办创新工场;在中国,有数千万微博粉丝,被称为青年导师……
而罹患癌症之后呢?
原来,之前的种种——说自己一天只需要睡五小时,承诺十分钟内一定回复邮件,没有一千人以上的听众就不去演讲,每天必须发十条微博而要是没有增加一万个粉丝就焦虑……都是在努力证明自己,而这种证明其实会让自己陷入一个无法自拔的漩涡。
我觉得,用一个更准确的词,也许是——“装”。
所谓勤奋,所谓努力,所谓坚持……一旦过了界失了度,就是“装”。
装的结果,就是自欺欺人。
就是忘记了生命本来的意义。
“珍贵的生命旅程,应该抱着初学者的心态,对世界保持儿童般的好奇心,好好体验人生;让自己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有成长,不必改变别人,只要做事问心无愧、对人真诚,这就足够了。”
几天前,我交了“我们的非凡小学”第五季的书稿。
我的责编大人坦率地告诉我,第四季的销售并不好,甚至称得上是直线下滑。
听到这样的消息,要说我的心里毫无波澜,那是骗人的。
然而,此刻我却轻松了很多。
写作,当然是希望遇到更多的好读者。
但是,如果我只是听从内心的声音而提笔呢?
坐看云起吧。
也笑对花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