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聆听了王东凤老师的《草房子》整本书阅读之人物形象一课,王老师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和亲切自然的教学风格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细致探究,习得方法,获得提升。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草房子》这部小说以优美的文笔描写了还未长大却向往长大的少男少女之间的纯真故事,描绘了一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作品格调高雅,由始至终充满美感。尤其动人的是它所传递的悲悯情怀,比如桑桑得了绝症,到了最后时刻才复生,杜小康家境没落…王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很到位的,从感受美到体会主要人物形象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准确明晰的,教学环节的设置也是遵循了整本书阅读的一般规律,先由整体把握主题,回顾主要情节和人物开始,再聚焦某一个重要人物,探究人物前后产生变化的原因,最后进行总结和迁移,整堂课非常完整流畅。
二、方法独到,板书新颖
整本书阅读中关于重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很平常的阅读方法,学生一般在阅读过程中都会注意到人物形象的转变,但很少会思考背后的原因,并将之与书的主题进行关联。王老师抓住了杜小康这个关键人物,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将人物性格随时间的迁移而改变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通过一目了然的板书学生就能迅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杜小康前后性格转变的过程中,王老师也强调了“苦难”使杜小康逐渐变得坚强和有担当,切合了小说关于“苦难”和成长的人生主题词。
三、平等对话,有效追问
在通过朗读杜小康在不同情境下说的话揣摩人物心理和性格时有这样一句话:蛋!爸!鸭蛋!鸭下单了!学生很容易读出了杜小康兴奋、激动的心情,王老师及时追问:“你猜猜此时杜小康最想做什么?”学生立马想到他最想回家,这时王老师再一次追问:“那他这次的想家与刚来芦苇荡想回家有什么不一样?”这次追问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深入思考人物心理的变化和产生的原因,将杜小康经历的迷茫、痛苦、挣扎、努力和适应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少年形象。
此外,王老师的课堂注重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合作探究,给学生一个支架,学生在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学会了迁移运用。以上都是值得我认真学习的地方。当然,在与其他老师交流过后,对于本堂课我也有一点小小的思考,比如在画时间轴呈现杜小康性格变化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从前往后推更合适?再来探究他家境没落后性格也随之改变的原因,最后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回到主题进行升华和拔高:在面对生活的剧变时,杜小康从抗拒到接受,他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蜕变。那么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时,又该如何面对呢?
感谢王老师带给我们精彩的课堂,也让我对自己的课有了更多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