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自己真的应该充充电了,随性而来的课堂教学节奏和结构安排使得教学效率无法保障。虽然教研组听课和“国培”参训增加了我的听课记录字数,帮助我基本完成了本学期的听课任务,但留下印象、能指导教学的无非就那三两节课。
近期,有同事转发免费领取吴正宪老师教学视频的消息,根据领取条件转发之后,趁机听了吴老师的一节《生活中的大数》。顿悟:教学,可以没有那么多形式,一支粉笔几张图片,也可以让课堂无比生动。抓住学生认知盲点,追溯知识本源则是数学教学的本真与全部。
初步印象:
一节只有12个学生的课堂,学生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吗?仅仅是为了上一节示范课?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否定了这种想法。在引入新课的提问:“过去在生活中你学习了哪些数”的回答中,孩子既然无从说起,老师再三启发,孩子最多也就说出了几个分数,甚至连“1”这样的整数也是老师从学生嘴里“逼”出来的。原来,这些孩子也许就是一个班的全部,他们的知识储备和基本能力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好。而老师就是来帮助他们的,和“做秀”没有半毛钱关系。
铺设无痕:
看似随意的学生的举例,其实融进了老师的预设,旨为学习整数数位顺序表,破解学习难点。比如在老师问“1你们学过吗?学过就说出来啊!”如此紧逼之下,学生艰难说出整数1之后,接着又说出了9、10、100、1000、10000这样的数。之后,老师又写出1234,“这是几?你怎么知道它叫1234?”为的就是引出本节课教学重点:计数单位。接着写出5555,长得一样,所以每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是吗?为的就是明确数的位置不一样,大小就不一样,进而将计数单位和数位相联系。而问题“怎么学的10000还记得吗?”为的就是引出“十进制”,为之后学习“万级”、“亿级”,进而认识大数的读写做铺垫。看似无意为之却深藏着老师的处心积虑,这正是“大家”与“普通”的最大区别。在吴老师这里,每一次实例的出现,每一次师生对话,每一个过渡都好比是课堂生成,没有铺设的丝毫痕迹,似无却有,给人以清流雅至、水到渠成之感。
破解难点:
记得我在教学本节内容时,课本上的整数数位顺序表是供我解释并提供学生参照应用的,而在吴老师的课上,数位顺序表是让孩子自己总结,并板书完成的。“数级”是由孩子自己感悟和发现的。所以大数的读写方法在这一支撑下变得顺其自然,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得以破解。
不忘本真:
一支粉笔、几张打印图片、一个计数器、加上实物展台是吴老师上课的全部资源。没有炫彩夺目的课件,热闹非凡的合作交流,竞争激烈的闯关游戏。还原了一节朴素本真但滋味浓烈的数学课。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某一地区教育系统要求在每周有一天教师不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把这一天称之为“黑板日”。目的是让教师克服对多媒体的依赖,使得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传统课堂和我们渐行渐远。虽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但回归本真的数学课未必就不是好课。
体验感悟:
“80000有多大啊?100000000有多大啊?”老师手中的纸一张一张摞起来,100000000张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呢。每秒数一元钱,数完100000000元,需要几天呢?如此问题,不仅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到一亿有多大,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猜想、推算的积极性,让开始还不怎么回答问题的孩子变得七嘴八舌,争论不休。最后老师告诉孩子们,每秒数一元,数完一亿元需要三年多,孩子们惊叹:“不可能吧”。“真的,一亿个细菌放在显微镜下有一小盘儿呢”。最后,吴老师说一个数的大小和具体的环境有关系,指出其相对性。
一节课,就这样一步一步走来,虽然处处爬坡,但下一步的景色比之前的更美,所以,孩子们不愿停下脚步,而我,也一路追随而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