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14:开了个茅塞

《道德经》14:开了个茅塞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3-03-12 15:53 被阅读0次

《道德经》14:开了个茅塞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尽力却看不到的存在叫作“夷”;尽力却听不到的存在叫作“希”;尽力却无可捉摸的存在叫作“微”。这三种存在难以穷究、析分,原本就是混沌一体的。形而于上并不呈显光明,形而于下也不呈显幽昧,它悠远绵存、无可名状,终归于无形无象的质态。这就是无有形状的形状,无有物象的形象,这就叫作“惚恍”。迎面看它,看不见它的发端;尾随追它,找不见它的尽头。用早已存在的“道”的直觉共识,可以考察出现今具体事物的发展来。由现今的具体事物了解和推演出宇宙原始的,所依凭思想原则可以算作是道的规律。

佛家有“八识”的说法。眼、耳、鼻、舌、身、意算作六识,其上还有意根识,也就是末那识。最后一识叫作藏识,也叫阿赖耶识。

《道德经》这篇“视之不见”所涉及的“混而为一”的存在,有点类似于佛家“八识”中的意识。它不依凭感官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而存在。《心经》将“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对应起来。与“意”识对应的是“法”,“法”从何来?隐隐然是人在与客观世界联结的过程中形成的倾向性判断。

回过头来再来看“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夷”“希”“微”,在汉语世界里,似乎都有迹可循。比如“蛮夷之地”“大音希声”“探幽发微”。这些词汇之中相应单字的意义又似乎是同根同源的。可见,《道德经》所觉察到的这个看不见、听不到、搏不得的存在,是有传统和共识的。

《道德经》的主旨是什么?应该就是这个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法。与《中庸》一样,《道德经》所崇之道仍然是天地之道,仍然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地对于天地常道、常情、常理的信从和持守。只不过使用了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法”。

《大学》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要注意本末、终始、先后。《道德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对于“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道法,因为无法把握本末、终始、先后,则要依凭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不曾经验的思想原则解决问题。尝试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对古已有之的倾向性共识要小心求证。尝试着“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能由现今的具体事物了解和推演出宇宙原始面目的,可以将之视作是道法——道的法纪、规律。其间,隐隐透出科学启蒙的意味。

认真回顾《道德经》所提出的“无名”和“有名”、“常无”和“常有”、美和恶、善和不善、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以及无为之事、不言之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乍一看,似乎是在模棱两可的和稀泥。认真想一想,无一不是在试图让人茅塞顿开。哪里有那么多的绝对真理、道德正确?做人做事哪里是要人云亦云的?所有的事情,最好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变成自己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意识才好。

智慧这种事,正是在茅塞顿开的境地里,才逐渐被意识到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14:开了个茅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xzf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