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是近年来网络中产生的流行语,慢慢地也成了不少年轻人自嘲的方式。
那么,什么是“内卷”呢?
对这个词,大家可能从字面上不好理解。的确,这个词比较抽象,很费解。
它来自于一个英文词,叫involution。有一个意思就是“向内”的意思,简单的词义包括“缠绕”“纠缠”;在生物学领域,也指系统的退化。
如果把这个词和另外两个相近的词一比较,就更容易理解这个意思了。我们最熟悉的一个词叫revolution(革命),前面的字母是re。还有一个使用非常普遍的词叫evolution(进化、演化)。
我们把这三个词放在一块的时候,就比较好理解了:革命是一种突变,是事物变革最激烈的方式;演化是一种常态,慢慢进化;还有一种是退化,叫involution。
从它的本意来说,是指一种系统性的退化,这样解释可能更为准确一些。
其实,“内卷”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翻译,把一个非常清晰、明确的词语翻译得大家不知所云。
那么,“”内卷化”就是指一种系统性的退化,总体是向不好的方面发展。与之相对的,“外卷化”就是一种系统性的进化,是总体向好的方面发展。
“内卷化”这个词在社会科学领域使用,最早的是一位华人历史学家——他在研究华北小农经济的时候使用了这个词,说中国传统农业的内卷化。
他说的这个内卷化是什么意思呢?
是指:随着人口增多,越来越精耕细作,但是边际效应递减,整体农业生产并没有上升到更高的层级,也就是说并没有创造新的技术、生产方式等,而陷入了一种自我纠缠——大家投入的力量越来越大,但是产量还是很低。
这是形容在没有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情况下,中国传统农业经济陷入了一种困境。
还有就是教育的“内卷化”。
教育的“内卷化”在近些年的教育生活当中,是以另外一些词汇来表达的,比如说教育的“剧场效应”:有一些人不守规则,站起来,恶化了整个环境。
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发自内心具有热情的事情去实现它,走向自我实现。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把学历作为一块敲门砖、一个功利性的尤其是短期功利性的工具。
现在的教育几乎就是为了要一个名校的文凭,这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是一种对青春的浪费。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所要满足的只不过是家长的虚荣心。
一些热词,比如说“鸡娃”“牛娃”“青娃”等——这些莫名其妙的词都是焦虑的“海淀家长”发明出来的,然后继续增长焦虑。
背后还有很多中学生的叛逆反抗,抑郁焦虑,甚至自杀。
话再说回来,统观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制度,是按照学历来定岗位定薪资的,一纸文凭就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在单位的岗位职级和薪资待遇,那么,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为之奋斗呢?
毕竟自我实现是要建立在有充实的物质基础上的。一个人连饭都吃不上,还能谈什么自我实现?也太不现实了吧!
所以说,“内卷”是内部竞争的恶性发展,原由有的来自外部的刺激,有的来自内部的躁动。
一个单位里,一人“卷”,卷着卷着,大家跟着卷,直到卷铺盖走人,直到单位破产。
你想想在单位里,眼看着身边的人都在努力,都在“争夺”着那有限的晋升空间和薪资利益,自己也不得不朝着那一点希望而不懈奋斗。
于是乎,大家本来都在“朝九晚五”的节奏中“相安无事”,单位本身也在平稳中前进,但忽然就有人“卷”起来了,心想自己延长工作时间,领导在肯定能看到我的努力,升职加薪的几率更大。于是就化身成一簇浪花中“卷”势汹涌的那几朵,向着“岸上”冲去。
于是,结果就成了,不自愿加班你就无法在单位生存。而工资却还是那么多。大家一起苦不堪言。也不见得公司的效益增加了多少。因为大家都是为了加班而加班。
还有就是在单位里,有一些同志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总喜欢摆老资格,工作能推就推、能躲就躲,接着,不少年轻同志因为家里条件优越,工作上又不图个啥,干的不好、不舒心动辄“炒老板鱿鱼”,当个“无忧族”逍遥自在,何必“卷”得那么辛苦?
“卷”来“卷”去中,瓶颈还是瓶颈、天花板还是天花板,“卷”在内部,沉迷其中而已。
吃亏的是谁呢?冷暖自知吧!
“卷”其实就像身处某种风气浪潮中的个体,会不由自主的随波逐流,终有一天,这种浪潮因为缺乏内驱力的时候会被拍在沙滩上。这就是所谓的“躺平”。
而“躺平”就意味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所以说,与其靠“内卷”来提高竞争力和积极性,不如提高一些“天花板”、拓宽一些发展“瓶颈”,让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得到正确的对待和评价,而不是什么都是“一刀切”。
要建立起良性竞争机制,在管理上张弛有度、在激励上奖优罚劣、在评价上客观公正,让想“卷”的人适度“松”下来,让想“躺”的人勇于“站起来”。
所以说,避免“内卷”,使业态向好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