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于心,脚踏实地

作者: 赛张飞 | 来源:发表于2017-09-22 21:43 被阅读126次
    文 | 飞尔摩斯

    《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是杨绛先生于百岁高龄时所写。俗话说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当初买这本书的原因就是想听听老人言,时逢踏入社会一月余,内心颇有诸多感概,更多的是迷茫,所以就想在书中找找答案,从书中,我不说有多大的收获,但也算是解了一些困惑吧。(之所以称杨绛“先生”,是因为她自己也说“我是旧时代过来的'老先生','老先生'是'老朽'的尊称”)

    这本书的结构还是很鲜明地,很难想象一位百岁老人还有如此的逻辑与思维能力。此外,书外我也了解了很多关于杨绛与钱钟书的故事,两人相濡以沫,从旧时代携手走如新时代,期间坎坷无需多说,真真可谓是白首不分离啊,让人羡慕。

    钱钟书和杨绛

    这本书我读了两遍,第一遍懵懵懂懂,不知所以然,就算读了第二遍,我也不敢说全明作者的意图,可能还是阅历不够,终究还是无法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也罢,只好先将自己的一些薄见记录下来,之后若能再读,也能记得今日之感受。

    《走在人生边上》,杨绛先生用了较多的笔墨(前三章)向我们讲了灵与肉的问题,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哲学中物质与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当然这个没有哲学那么深沉,杨绛只是用来表明支配人行为的因素。灵,是人的精神,仁义礼智信,是人性中好的一面;肉,是人的物质,贪嗔痴恨,是人性中坏的一面。杨绛先生用了很大的篇幅说了两者的斗争,其实也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人类行为,灵与肉的斗争谁做主?我也曾试图问我这个问题,但是却不了了之,两者对立统一,互相包容,很难分清彼此。

    不过,我想杨绛先生的重点应该是之后的几章。第四章,命与天命。这次又增加了一个外部条件,虽然看似是说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但这是明褒暗贬,她举了很多例子,钱钟书拒任联合国官职,她本人拒绝接任校长,这都突出了一点:人的选择。哲学上讲人的主观能动性,我想这大概就是杨绛先生想在书中说明的主要意图,后面的几章也都是在围绕这个话题展开。

    选择正视现实,好的也罢,坏的也罢,选择接受锻炼。杨绛先生说道“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看,向前看看,向后看,探索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词语,多少人穷奇一生,也没有找出个所以然,有机会,我真想问问杨绛先生,她到底找到了没有。不过,我应该也跟杨绛先生差不多,我也是走在人生边上,不过我在这头,她在那头,也不知当我走到她那头时,这一路的风景风情如何,是否跟她的一样绚丽。

    没想到,想着想着居然有点消极了,我曾经痴迷于王国维的三重境,曾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到达了第二重,但是现在想想自己根本没有资格去谈这些,因为我没有经历,没有体验过人生百态,又如何做到别人那般豁达。读书是读不来人生阅历的,还是老老实实一步一步地走吧。这也是很有意思的。

    二零一六年写于世界读书日

    PS: 周末整理电脑,发现此文,于是重发于简书之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惑于心,脚踏实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ycq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