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的艰辛,离不开的是长津湖之战带给美军的深刻印象
近期,长津湖之水门桥上映播出,作为抗美援朝的第三部史诗级巨制,给我的震撼是由内而外的战栗与情不自禁的眼泪。
但是,在脑海深处,却依旧想起上甘岭战役,这部最早拍摄的抗美援朝经典电影和长津湖以及金刚川之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关系?今天,就让小编给大家解析一下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一是时间节点的差异带来的不同
不知道大家了解不了解抗美援朝的时间节点,我在这里说一下,抗美援朝共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入朝后的5场战役组建,正是这五场战役打出了气势和优势,长津湖是第一阶段中第二场战役中的东部战场,其结果不用我赘述。而上甘岭是与“联合国军”的第二阶段的战役了,至于金刚川,还在上甘岭之后,主要的对象已经是韩国了。
兵法有云: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
所以正是前期战场上的气势和毅力才让轻敌的“联合国军”一溃千里,说轻敌是因为来自于麦克阿瑟的战争宣言以及对于圣诞节的准备,这点在电影里都进行了还原,对方看不起中国、不了解志愿军的实力,在战场上出五分力。
反观我们十分重视,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面对敌军,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快”,两个字是“极快”,三个字是“非常快”!快到什么程度?
在14小时内前进了72.5公里,平均每小时5.2公里,这还是直线距离,算上山路,远不止这个数。现在的军队的五公里要求是23分钟,但那是在轻装平路上,且长途奔袭最突出的就是“长”这个字。
当过兵的讲过这样一个感受:前10公里,真好玩,跟春游似的;20公里,衣服已经湿透,酸爽;30公里, 内裤已经汗湿,开始磨大腿,大腿根部开始疼;40公里,大腿疼,脚底已经大泡带小泡,45公里:那个时候有的新兵都开始心里骂自己了。再来看国外的现代化数据就知道这个多可怕了。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美、英军每昼夜的进攻速度也只有50公里到60公里!
正是这个创造了轻步兵行进的世界记录才打的敌人措手不及。
而上甘岭战役,美军已经高度重视志愿军的战斗力,充分发挥出来了自己的装备机械化及空中优势,这正是时间上的变化带来的不同。
二是战略目标的变化带来的不同
五次战役过后,美国知道自己难以取得胜利,加上国内外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因此,决定同中朝方面举行谈判,而中朝也深感自身装备技术上差距,开始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由此打开了抗美援朝的第二阶段。
上甘岭战役就发生在这期间,为什么在双方都有意谈判的基础上,还会发生上甘岭如此惨烈的战役?
要知道上甘岭战役的激烈程度是空前的,其炮兵火力密度超过了二战的最高值,每秒钟达6发之多。我志愿军防守的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仅有两个连的兵力。而美军一度达6万余人,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飞机轰炸更是多达3000多架次,金一南讲上甘岭每平米山头平均被炸平了5平,此战持续43天,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59次,击退其冲锋900多次,由此可见此战的残酷。
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就是一句古话: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因为美国想以其武器装备的优势迫使中韩率先提出投降,所以上甘岭战役是美军真正意义上最后的猛烈进攻,或者说辉煌,此战过后,便快速进入了谈判时期。
正是长津湖战场上志愿军的表现留给美军的印象太深刻,造就后面的一系列战略变化,最终以上甘岭打灭美军的最后一点骄傲,让其走上谈判桌。而长津湖与上甘岭的关系,就如同开始与结束的两个重要转折点一样,囊括了抗美援朝的中国军人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