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口气买了50本亦舒的小说,截止今天都已读完。
师太笔耕不辍,产量奇高,一支笔覆盖了70至90年代的历届华语少女。她老人家移民加拿大多年,如今已不争江湖高下,但亦舒这个标签的影响力仍然强大。基于她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刚一推出,不论质量如何,首先就肩负了人们的高期待。
我固执地认为,作家与明星不同,不存在“过气”这一说。即便师太职业生涯的巅峰期已经过去,她塑造的世界不会褪色,姜喜宝永远是美丽的富婆,刘印子的脚上永远画着印度墨色图腾,家明永远是中产阶级好人家得体的男孩子。
师太的主角都有明显的共性:皮肤白皙的美少女,手长脚长,身量纤纤,关键时刻沉着冷静。。
一般而言,女孩子的故事比男孩的故事精彩,少女的故事比熟女的故事更令人期待,如果恰好是个美貌但命途多舛的小女孩,那么同样身为少女的读者一定会乖乖掏钱买书。师太很聪明的。
另一方面,读者确实很想知道,其他女孩子是怎样度过这一生的:会不会遇到爱情、如何处理可能的歧视或欺凌、怎样经营安稳的家庭生活等等。70至90年代的姑娘普遍缺乏此类的成长教育,因此试图去小说里面找答案,也算是功课外的休闲娱乐。95后的小朋友大概鲜有这样的困扰,她们更聪明更实际,通过互联网学到知识、人情练达。我99年的堂妹就嘲笑我:“姐,你怎么一把年纪还读小资言情呢,读多了无益于现实生活”
亦舒自己说过,所有小说都是虚构的、假的。但她仍试图通过假的世界表达人性、给青春期的读者传递冷清的讯息,比如,要好好念书,获得学历,不被小觑;要努力工作,经济独立;等闲变却故人心,男女感情,不要强求。
都是浅显的道理,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上学好累、工作不易、感情难料。因此我曾一度拿师太的女主角为自己打气:她们小小年纪就知方寸,多少大挫折面前都不哭不闹,冷静地为自己找到最优解,既确保姿态好看,又得到内里的实惠。再不济,壮士断腕远走高飞,也是好身手。
而且多数亦舒女郎都不爱说话,甚至沉默寡言。这一点让我非常欣慰:很多年来我都被诟病“像个闷葫芦”,我也不喜欢自己内向的性格,但是在师太笔下,沉默是一种高级的力量感,故事最后的赢家,往往不是叽叽喳喳的罗雀;想获得悦纳,并不需要变成外向活泼的人。
女孩都爱美。这方面,亦舒大概是开极简主义服饰之先河的鼻祖。她的女主角(甚至男主角男配角),一定是白衬衫,配卡其裤或者休闲裤,家境好点的最多喷些“午夜飞行”香水,戴一块低调的名表,仅此而已。年纪小的姑娘直接把运动衣当睡衣穿。
她们的穿搭字典里不存在波点花边蕾丝铆钉或七彩斑斓的配色。这一方面是作者给她们制定的人设要求:清冷淡定的性格,比如不能传红着绿;另一方面是师太本人的审美,纤细高挑的美少女,穿件小小白衬衫已足够惊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