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我去太原旅游时,在太原著名古迹“晋祠”的门口,遇到很多当地人(多数为黑车司机)热心地询问:“打车吗?去天龙山石窟的”?
由于我以前曾游览过洛阳龙门石窟和大同云冈石窟,而天龙山石窟相对来说没有它们的名气大,加之我时间有限,就婉言谢绝了。但我一直惦记着以后若有机会,一定要去天龙山,看看这座石窟是否有什么特殊之处。今年8月初,我终于又有机会来太原,恰逢有半日闲暇,同事问我想去哪里转转,我毫不犹豫地说,去天龙山吧。于是,租车、登览、畅游,拍照,一路行来、收获颇多。
天龙山石窟位于距太原市西南40公里的天龙山山腰处。由于北齐时期,在山下兴建了一座“天龙寺”,后人遂将此山称之为天龙山了。天龙山历史上曾有东魏大丞相高欢修建的避暑宫等建筑,而石窟也是在高欢主持下开凿的,他的次子高洋(北齐开国皇帝-文宣帝)建立北齐后继续经营。时光流转,朝代更迭,到了隋唐时代,由于杨广、李渊父子的接力开凿,天龙山的石窟数量达到顶峰。可惜的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天龙山石窟遭到难以置信的盗凿破坏,大批石雕佛像精品流失国外。
天龙山石窟现存有东魏、北齐、隋、唐各代开凿的石窑共二十七窟。其中东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三窟,寺西南三窟。现存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等1144幅。最有代表性的石窟,当属唐代开凿的西峰第九窟,窟外建有木结构的“漫山阁”,为“天龙山八景”之一。阁内石窟分上、下两层,上层的弥勒佛坐像,高约八米,是天龙山石窟中保存最为完整的雕像之一。石窟下层中央,雕有十一面观音立像,左、右为文殊、普贤菩萨坐像各一尊。十一面观音雕像为“男体女态”,形容生动,姿势优美,体态丰满,是天龙山石窟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尊雕像。
带着从网上搜到的这些信息,我们本想这次可以近距离地欣赏这些精美佛像的风采了。谁知来到山上,才发现,东峰和西峰的大部分石窟正在进行维修。能看到的几座石窟,由于年代较远,加之所处位置不同、风化各窟佛像的完好程度也不相同。很多佛像已面目皆非,不可识别了。
好在我们如愿看到了传说中造型最为精美的“十一面观音”了,也算是不虚此行。
下图、去往天龙山的途中
下图、天龙山旅游开发公司修建的观景亭
下图、在观景亭看不到天龙山石窟
下图、行驶十多公里后,终于见到镌刻有“天龙胜境”的石牌坊了。
下图、终于到达位于山顶处的景区大门了。此门匾额为:龍門 天龙山景区现正在进行抢救性施工,大多数石窟封闭在施工围挡内,故目前免费开放,原有售票厅已改为“导游”的接待处。导游费为30元/次。
下图、走进“龙门”,就是下山路,为青石砌筑的台阶,虽然陡峭,但石阶很平整。这是在台阶上远拍对面山上的无名塔。
下图、下行约百余米,即可看到路转弯处的路标,第一个景点:高欢避暑亭,近在咫尺。
下图、路左侧树后,已露出高欢避暑亭的琉璃瓦屋面。
下图、这就是高欢避暑亭。
下图、避暑亭内有二通石碑,这是位于亭内左侧的诗碑,诗文照录如下: 掛鏡臺西掛玉龍,半山飛雪舞天風。寒雲直上三千尺,人道高歡避暑宮。
下图、诗碑落款及小楷书写的说明。
下图、这是立于亭中的石碑。碑文为:一九八九年春月 北 齊 神武皇帝 髙歡避暑宫遗址 赵望进题
下图、这是碑阴照片,碑文为《高欢避暑宫遗址碑文》,是一九八九年由太原市晋祠文物园林管理处所立石、袁旭临书丹的。碑文详见本文“附录一”。
下图、这是在高欢避暑亭拍摄的照片,图右侧树后露出的琉璃瓦屋面,就是“漫山阁”,明清时期被誉为“天龙八景”之一的“佛阁停云”。阁内即天龙山最壮美的第九石窟。
下图、高欢避暑亭下的“古松抱柏”奇树根部
下图、“古松抱柏”树冠,树后的高欢避暑亭隐约可见。
下图、从高欢避暑亭沿山路下行约40米,路右侧有一组块石砌筑的建筑群,即“白龙洞”,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屋面是近年重建的,但石雕的鸱吻是原物,从风化的程度看至少应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图中远处的最高建筑即“漫山阁”。
下图、石砌山墙也是按“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的。
下图、白龙洞大门。白龙洞传说为北齐遗物,又有一说是建于公元580年,距今已有1435年的历史了。现存正殿三间,均由巨石砌成。
下图、白龙洞正殿,洞就在此殿内。
下图、石砌拱券门额:白龍洞
下图、据介绍,洞内的神台原供有木雕龙王、龙母及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塑像11尊,雕工精美,现已移存到太原晋祠博物馆内。相传此龙王颇有靈異,有求必应。但实际供奉的却是手持净瓶的观音菩萨坐像。观音身后墙上挂有八幅古人画像,也不知是何方神圣。
下图、洞内西侧有一封闭的小铁门,门板上书“龙潭”二字和诗一首。据介绍门内有一石池,池内水深约2米,清澈透明,水质上佳,含人体必须元素多达十几种,有延年益寿之功效。据说池中有一白龙,故此洞得名“龙潭”,古时被誉为“天龙八景”之一,名为“龙潭灵泽”。
下图、从白龙洞出来右行二十余米,即洞西的一块平地,前临深渊,三面绝壁,有摩崖石刻多处。最有名的就是民国时期爱国将领冯玉祥于1930年的题字。
下图、朱天光的题字。
下图、摩崖石刻:览胜留题,其中“留”字大部分已风化缺失。
下图、从摩崖石刻下行,有石碑提示,从此岔口左行是“东峰石窟”,右行则是西峰石窟及“漫山阁”。
附录:
高歡避暑宮遺址碑文
高歡,字賀六渾,渤海蓨(河北省景縣南)人,祖父謐因罪徙懷朔鎮(內蒙古固陽西南),魏文帝太
和二十年(公元四九五年)高歡生於此地。幼年喪母,寄養姐夫尉景家(鮮卑族),娶妻鮮卑族婁昭君,
因他【累世北邉,故習其俗,遂同鮮卑】世稱其為鮮卑化的漢人。
北魏正光四年(公元五二三年)六鎮起兵,高歡加入,年餘兵敗。加入杜洛周和葛榮部,失敗後,投
奔北魏權臣尔朱榮,任親信都督、晉州刺史。榮亡,其侄爾朱兆專權,弑魏孝莊帝。高歡起兵滅尔朱兆,
【廢節閔及中興主而立孝武(元修)】,既即位,封高歡為大丞相、天柱大將軍、太師、世襲定州刺史。
高歡【以晉陽西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
元熙三年(公元五三四年),元修【西入關中,投依宇文泰】。高歡入洛陽,立元善見即孝靜帝,改
元太平,遷都鄴城(河北省臨漳),史稱東魏。【自是軍國政務,皆歸相府。】武定元年(公元五四二年)
在風景秀麗的天龍山建避暑宮,三年建晉陽宮。東魏孝靜帝武定五年(公元五四七年)五月高歡病故晉陽,
享年五十二歲,諡曰獻武王。其子高洋滅東魏,建北齊(公元五五零年-五五九年)追諡高歡為獻武帝,
廟號太祖。天統元年(公元五六五年)改諡神武皇帝,廟號高祖。高歡子高演、高湛及其孫高殷、高緯都
在晉陽即位,並以晉陽為大本營。
高歡父子崇佛,在他執政期間,開掘天龍山東峰第二第三窟。孝昭帝高演皇建元年(公元五六零年)
掘東峰第一窟和西峰第十窟,並建天龍寺,遂在晉祠、天龍山、龍山、蒙山等地開窟造像,建廟禮佛,盛
極一時。
歷盡千餘年的滄桑歲月,文物古迹破壞慘重。高歡避暑宮雖以蕩然無存,但是頌詩讃文尚有流傳,它
既有文物價值,又可烘托天龍景觀,故黨和政府撥欵近十萬元,建亭立碑,供遊人懷古覽勝,以誌。
一九八九年太原市晉祠文物園林管理處 立石 袁旭臨 書
请看下集:太原天龙山石窟:东峰与漫山阁
原题 (原创)太原-天龙山石窟行 2015-10-24 17:50 发表
2018.12.31 阅读(272)| 评论(19)
网友评论